生命只是一個過程!!!
可悲的是生命不能夠重來!!!!可喜的是他也不需要重來!!!
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就算生命只剩下一天!!也要好好活!!!
貫穿全劇的中心!!!
這幾句話告訴了人們生命的真理!!
看這個片子很偶然。西單圖書大廈買其他碟片,《童夢奇緣》是贈品。扔在茶幾上多日,今天拆開來看,沒想到,會有意外收獲:名字是俗了些,電影倒是催生了一些感動和思考。查此導演,陳德森,拍過《臺北晚9朝5》。
前天跟一個做設計的朋友聊起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談到他的大歷史觀。朋友舉了個例子,他說我們一會兒回家可以打車也可以坐公交,但這兩種方式都將有可能影響我們一生的命運。(此君擅舉柴米油鹽之例將復雜的道理簡單化,經常切中要害。)是為“蝴蝶效應”。
按照這一理論

<童夢奇緣>整體氣氛有著<大魚奇緣>的濃厚影子,本來有點不屑,可中場來了一個翻天覆地的逆轉,做得到一般港片所缺的心思,即時令印象分大增。就算兩片真的相似,中間總算有變奏,<童夢奇緣>仍然值得一看。
老實的,<童夢奇緣>不是新酒也不是新瓶。關於戲中黃日華與劉德華之間的父子情,編劇出乎意料地沒有用上戲劇化的方式去陳述,只是淡淡的,透過簡單的對話去表達。不誇張,不煽情,令人看得舒服。兩男角的表現亦十分稱職。有說劉德華沒有杜琪峰就不行(就算是<無間道>,筆者覺得劉的表現亦只屬一般),但看劉在繃緊的老粧下演出的內心戲,他應該在杜琪峰的戲以外找到了出路。黃日華也徹徹底底地放下了電視劇的演出方法,把角色演得內斂、自然而有說服力。
說回戲的本身。港片一向以娛民為大任,要好笑要大場面要搞大龍鳳來取悅觀眾,而<童夢奇緣>則在娛民與“有話要說”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如前述的,劇本編得有功架,出色在於其淡而仍有戲味,港片中實屬難得。為一美中不足是所謂的CG場境與畫面處理。香港的CG跟世界級水平仍有一定距離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短的時間,很多我們困惑的事,在生命這個過程中,會讓我們明白。明白我們曾經擁有又失去的,明白我們曾經誤解又理解的,明白我們曾經怨恨又珍惜的,時間啊,真希望自己可以多一點,好好的看這個精美絕倫的世界,好好的愛那些重如珍寶的人們。
《童夢奇緣》,一部老電影,推薦給和我一樣迷茫又不懂事的孩子們。即使歲月蒼老了我們的容顏,卻不能腐朽我們的心靈。
電影里有一個叫小光的孩子,因為懷念死去的媽媽,怨恨后媽,所以總是離家出走,扮鬼手嚇唬這個女人。鬧脾氣,攢錢離家出走,最后他終于得償所愿,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大人,討厭的壞女人也認不出自己,小光真是個調皮的壞小孩。可是長大后的小光還幫助了其他的人,籃球隊的隊長,失戀的李老師,很多人因為他走出陰影。
很矛盾嗎?
人的兩面性,對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面孔,僅僅是因為討厭,所以她做什么都錯。
小光的后媽說“我以前從不用護膚品的,自從那個女人出現以后,我每天都把這些東西往臉上擦。”究竟誰才是受害者
這部電影是挺震動我的,看完後不顧已是子夜,還是寫了篇日誌。可惜技術故障,文本蕩然無存,看後的第一感覺也跟著消散了。
回想這部電影,很有種魯迅所言“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味道。一個小孩正因為夢想快快長大,由於陰差陽錯得以如願以償,卻導致快速衰老,已是悔不當初,又看透自己的一生,最終還是履行了老者的宿命。開頭是和某部外國影片似曾相識的,但結局不同。因為主角沒能變回小孩,而是承受了那個過分願望的後果。
主題或許不是最吸引人。因為珍惜每一天說著容易,做著難。主角也是突然長大,突然得知將要面臨死亡時才明白的。如果非要到死了才明白,那珍惜就有些晚了。可畢竟看了這部影片,多多少少對自己有些刺激,多多少少會有些不想渾渾噩噩過、到死時後悔的想法。
片中有多個細節,很值得深思。
?遊戲機房裏,光仔的父親正和給觀眾不太好印象的副校長(他之前下了決定,要解雇當體育老師的光仔父親)打著電動。兩人似乎還是青年般,富熱情、富活力,以及那種玩伴間的友誼。直到他們坐到門口,抽起了煙。他們彼此訴說著滄桑

童夢奇緣:幾年前看過呢,你還記得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