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離婚人士,這是一部再好不過的片子。驚嘆于一位女導演,竟能把男人的情感描寫得如此細膩。
男主,是一個有女兒的離婚男子的設定,不同于好萊塢電影,女兒是歸屬在女方撫養。而后男主又尋找到了單親媽媽,重新組建了家庭。故事從二人準備生養自己的孩子開始,進而折射出了婚姻、親子等,甚至社會的問題。其實日本的家庭、社會觀念和中國是很像的,所以很多地方可以感同身受。
男主實際上是一個期待生活隨遇而安的人,另一個角度來說,只尋求安穩的生活,工作上缺乏上進心,生活上缺乏擔當

作為一個擁有類似家庭的人,想說有這樣的電影真好。在小薰和沙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皺巴但也努力忍讓理解。
然而無論電影多么真實都終歸是電影,現實生活存在的情況往往更復雜,而且遇到男主這樣的好男人幾率很低。
每個人的角色不同,不要去妄想他人理解和理解他人。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所以嘗試去和解吧,和自己,和別人,和生活,即使心中隱隱作怪,就像影片最后出現的片名“親愛的外人”。

像是某種機緣,連接看了《細民盛宴》和《生在幼子》兩個反映再生家庭的作品。一個著力描繪了女兒眼中的親生父母、繼父繼母,變動的親緣關系;一個以父親為第一主角,講述他在再生家庭中如何面對再婚妻子、沒有血緣的一雙女兒和即將出生的親生孩子的故事。前者被稱作“世情小說”,涌動煙火氣,筆法克制,哀愁滿懷;后者是由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愁也愁,可是無論過程多么艱難,還是奔著美好的結局而去。同樣題材放在中國可能會是賣慘的,非叫人好好掬上一把淚;又或者過于寫實,好像就是在大銀幕上觀賞自己的生活

以重組家庭的日常為故事背景的《生在幼子》散發著一種溫柔的、踏實的、細膩的的風味,這是一種與《家族之苦》中深藏不露的詼諧、飄逸清新的《海街日記》和濃情陽光的《如父如子》完全不同的格調。或許,這亦是作為女性導演的三島有紀子所獨有的隱藏“超必殺”,以女性的視角觀察事物、詮釋情感的特有的魅力。
<圖片1>
在三島有紀子以往的作品的中,《幸福的面包》、《生縫寸尺心》、《葡萄的眼淚》皆是以細膩的情感描繪見長。
《生在幼子》和《夜空總有最大密度的藍色》中展現的“喪”很是相似,縱然生活艱辛波折,但只要最后仍是你,希望待續,一切安好。
同為女性導演的河瀨直美的《橙沙之味》也是一部充滿了濃濃人情味和人文關懷的佳作。
話說田中麗奈也到了演熟女的年紀,還真是歲月如梭啊。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6年1月1日發表的“人口動態統計年間推算”數據顯示,日本每1000人當中的結婚數為5.2,每1000人當中的離婚數為1.77。
換言之,離婚率為1.77÷5.2≈34%,相當于每3對結婚當中就有1對離婚。
并且,這個數據還在呈上升趨勢。
由于離婚率如此之高,重組家庭也就變得越來越多,這樣一來矛盾和問題就隨之產生:
我不愿稱呼繼父為“爸爸”怎么辦?
繼父有了新的孩子,會不會不愛我了?
將來繼父會不會像親生父親那樣傷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討了重組家庭面臨的困難。

2017推薦,《生在幼子》電影劇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