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之前,盧隱、石評梅、張愛玲大部分作品都看的差不多了。當時最愛看張愛玲,文筆不俗,故事性強,耐看。沈從文,張兆和,林徽因這些人的作品,也覺得很有趣味。只是對蕭軍蕭紅冰心丁玲的作品不屑一顧。冰心實在是很無趣,也沒看出她有什么天賦或才華。丁玲更像革命家,也不浪漫。年少總是對愛情有無限的渴望憧憬,蕭紅的作品和文字沒有給我太多情感和力量,她跟蕭軍的名字又那么土氣,自負的我就忽略他們,專心看外國文學了。25歲開始就意識到自己每一年心態的變化了,不同時期對作品和生活的理解不同。比如到大三的時候,突然著魔一樣迷上王小波,把他的小說和雜文當笑話書看。然后又迷上卡爾維諾。再后來突然喜歡簡奧斯汀。可是一直不喜歡馬爾克斯,把《霍亂時期的愛情》賣掉了。
去年看電影的一些評論,只是覺得這是一個勇敢的女性。也是因為太久沒有看到好電影,昨晚就打開看看,原本是想看看馮紹峰有沒有進步,卻意外的發現一個蕩氣回腸的人生,看到王志文老師和湯唯精湛的表演。蕭紅的天真、純粹、執著與傻氣,都在湯唯的舉手投足間
黃孝陽
網友調侃,這是“被嫌棄的蕭紅的一生”。各種吐槽,歡樂,刻薄。豆瓣評分不高,三星半。二萬五千人打下7.0的平均分。再過些日子,分數肯定下跌。制片方的營銷團隊刷存在感不是圈子里的秘密,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粉湯唯女神的,捧許鞍化與李檣的,研究民國與蕭紅的,基本已經去影院應過卯。指望普通青年給這部影片刷高分不大現實。
咱們中國真正的文藝青年還是太少,喜歡去麗江邂逅約炮、或者“再不去西藏就老了”的偽文藝青年可能有點嫌多。
看這部電影,起碼要幾頁中國現代文學史墊底,至少得知道胡風是誰,聶紺弩是誰,要不分分鐘都是受罪。三個小時坐下來如同坐如針氈。很想建議偽文藝青年們不妨省下幾十塊錢開房費去影院溜達下——由于票房慘敗,未來幾年恐怕在銀幕上再難見到這種高水準制作精良的國產文藝片——所以,未來總有機會談論它,就像談論當年票房同樣黯淡的《大話西游》或《肖申克的救贖》,如此,逼格甚高。
我保證自己沒拿制片方一毛錢的公關津貼。而且我也要開始吐槽了。
我承認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基本對得起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迺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
一、
在“東特女一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筑鐵路的游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愿。蕭紅在這一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一直站在斗爭的最前面。
——從這里來看,此女是為一個激憤青年,當然,這一點在當時來說,是值得稱贊的!
——從后面蕭紅的好多經歷來看,“激憤”都給她的人生起了很壞的作用。
——年輕時候的閱讀,給她打下了很多基礎,寫作的基礎,也給她人生鋪了一條不太好的路。
二、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電影開頭蕭紅自述,說她父親不好,實際這一點壓根不對,本質是蕭紅不懂事,原因在后面。
——從整體蕭紅的經歷來看,此女的顛沛流離等等都是自尋苦吃,就是沒事找事那種,盲目亂為。
三、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家庭反對,在表哥陸舜振的幫助下到北平,進入女師附中讀書

為什么韓寒的文藝片《后會無期》能好評如潮,而這部《黃金時代》卻換來吐槽和罵聲?
第一:《黃金時代》長達三個小時,戴金鏈子的大哥領著他的文青小妹去看此片,大哥全程輾轉反側不停嘆息,看到蕭紅彌留之際,端木還帶著蕭紅找醫院,大哥終于忍不住大罵一聲:“我靠!怎么還不死!”
第二:此片為了講述我們不熟悉的女作家蕭紅的故事,穿插了很多人物獨白,像個紀錄片。駱賓基等一票男演員常常是演著演著就走過來,張口說一串蕭紅的經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延安那個戴圓框眼鏡,像聞一多的角色,通常他一開口,觀眾就笑成一片。沙溢飾演的白朗開口的時候,我聽到后面的男觀眾說:“這不是老白嗎?”
第三:為了把這個故事講好,電影里用了很多那個時代文言文一樣的對話。開頭蕭紅的弟弟與蕭紅在咖啡館里的對話讓人想起“來扒一扒你聽過的最裝逼的對白”,類似“累了就蹲下來抱抱自己”、“手涼的女子上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蕭紅弟弟一張嘴:“在外心還是不暢快的。”讓我頓時驚呼:“這是神馬玩意!”
這就是讓人以為《黃金時代》是爛片的三個理由

這部電影里看不出黃金時代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