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幾句振聾發聵的話。
“你以為你是愛我,其實就是你的虛榮心迷戀上一個概念,僅此而已” —— 對于視障人士,“美”的外形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沒有實體的概念,是超維的,是無法體驗、無法實證的,正如健全人口中的“成功”一樣。
“沒有哪個女人是看不到愛情的,眼瞎的女人尤其看得到。” ——沒有了視覺,眼瞎的女人只能靠著聽覺和嗅覺,沒有人敢斷言他們的感情是缺少維度的。這句話告訴你們,視覺可能是雜訊,是噪音。以我有限的經驗,我相信沒有哪個女人是看不到愛情的,其實也沒有哪個男人是看不到愛情的

婁燁不能算是我的菜,他的億和源就讓我看的雞皮疙瘩滿地。感覺上婁燁讀完推拿這部小說以后,立馬大喊“無論如何我要拍這部電影,這部完全就是我一貫的裝*風格!”。而對于我來說,看到一半就覺得壓抑得不行,停停停,讓我喘口氣吧!
可是,第二天還是想看,,,人的賤根性。
演員們倒是演得蠻好,尤其是沙老板,梅婷似乎努力想融入這個戲,戲份也挺重,但角色設定過于超然,和其他人差距過大,不太自然;小張演得苦大仇深,有點過,尤其最后幸福的結尾讓人很怒,死瞎子,憑啥呀?
整部電影都在表現人的欲望與現實的糾纏,借了一群盲人(和正常人配角)在表現,也許某些感覺能力的缺失使這些人對感情的渴望更加夸張,爆發的力量更大?個人感覺王大夫被逼債一段屬于多余。
故事讓我想起了巴黎最后的探戈,雖然和探戈一比,差距很大,但總體上還是不錯的電影。“你象紅燒肉”“我愿做一棵樹”“人與人繞著走”

睜著眼,我們譏笑著度過著這光明的一天,閉上眼,我們又是在心事的環繞下安詳入睡,睡時我們看到的一切是黑暗與絢爛的夢境,這些就是屬于我們的一天浮華。盲人的世界我無法了解,我只知道他們內心更為敏感,在失去視覺之后他們更比常人活得惶恐不安,小馬則是慌亂的盲人代表人物,在九歲時第一次自殺,他在那時便第一次放下了活著的掙扎。在他似乎可以安穩活下去之后,卻迷戀于愛之間,像每一個人一樣,他對愛是敏感,陌生,迫切的,他不知道什么叫做愛,也不知道愛是應該如何去表達的,他自己一味的在黑暗中摸索,他先是迷戀上主動與他嬉戲的嫂子小孔,他感覺得到了,那便是愛,他對此表現的迫不及待,常人在暗處,盲人在明處,連愛都是這樣,常人對于一開始的愛埋在心里,深藏暗處,盲人對于這復雜的東西更是不為了解,想抓住一份永恒的愛,不想失去喜歡的味道,想留住那所謂的美麗,或者帶她去平淡的生活,這些情感充斥的小馬,他愛上小孔,但是被倫理和原則的束縛下,他們的情感注定是小馬生活中出現的一道微光而已,在他認識了小蠻之后,兩人次次交歡
作為第六代導演,婁燁的電影處處彌漫著一種邊緣化的風格與藝術追求的張揚。《蘇州河》推演了小人物愛情的宿命,《紫蝴蝶》回憶了戰亂年代蕓蕓眾生的身不由己,《頤和園》表達了人物與時代的任性,《浮城迷事》描繪了都市情亂的錯綜迷離。這些都是時代的一個影子,都烙印著故事之見于導演鏡頭下的別致一面。而到了《推拿》中,好像所有的刺激點、興奮點、時代的脈搏都被規避了。這次的主角是一群社會邊緣人,不是內心的欠缺——實際上盲人的心智與正常人一樣健全,而是因為不能擁有視覺而與這個世界架構了真正的鴻溝。 《推拿》中,盲人們并不是可憐的,他們自己絲毫不覺得,我也不覺得,可憐的是掙扎現實後無果的結局,又可能是得到一種結局後,卻發現還是不敢踏出更為堅定的一步。因此,希望這個主題,反而比任何時候都要明明白白。因為,希望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得不到的奢望。

2014年,《推拿》觀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