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13:28
首映:2007-09-03
年代:2007
時長:80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粵語,英語,法語
評分:7.3
觀看數:22442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無用:又一次對功利主義時代癥候的抵御
要寫《無用》這篇影評的時候,我一直很頭痛如何下筆。先從片名分析:“無用”這個詞本身是個很簡單的詞語,它表示一種結果,對事物否定的定義。在新華字典里注解為“1.不起作用,沒有用處。2以指沒有作用的事物。3.不需要,不用。 4.猶無能,沒有才干。5.猶無法。6.無功利之用。”可是用于片名,導演是想表達怎樣的涵義呢?認真看了兩遍電影我還是充滿了疑惑:是通過片中的設計師馬可,所舉辦的一場服裝展而引名呢?還是令有深意?這都值得再細細觀摩影片后去推敲揣摩。
《無用》是典型的三段式電影,他描述了三個不同區域,不同對象的人與物:珠海一服裝加工廠的環境及工人們工作,飲食起居,看病的生活狀態;服裝設計師馬可對自己創辦“例外”品牌的和即將在巴黎服裝展上開展的“無用”主題的詮釋與制作過程;山西汾陽一些裁縫如今的生活狀況。初看時除了“服裝”二字,我實在找不出它們的共通之處。而然事實證明這三個故事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
一個時代的變遷——工業化的生產讓我們擁有強大的生產力。一個沉悶的生產車間里
本人理解力有限
最初一段一直沒有看明白,難道這是一個馬可的軟文廣告記錄片?去當工人沒有創造沒有價值,當設計師有創造有價值?
直到馬可的CRV在路上跑過,鏡頭轉到路邊的朋友,我突然意識到,前面都是序啊,故事才剛剛開始啊。
這妹子挖空心思創造的設計是無用的啊!山西煤礦早就有了啊,她把衣服埋土里,礦工天天穿著衣服往土里去啊,她往模特兒身上抹土抹油漆,尼瑪礦工師傅每天工作出來直接不用化妝就是這個造型啊。你搞半天的衣服,你直接去礦上找工人師傅買就行了啊,模特兒不用請的啊。你搞半天讓巴黎的妹子穿上衣服抹上土,人家不理解啊。這邊礦工大叔每天是想換下它,把身上洗干凈啊,你是不是搞錯位了啊,你被黑了啊。
影片最觸動我的是山西裁縫說的現實,他做一件衣服手工費40塊,而在超市里買到一件同樣的衣服只要30塊。做這樣的手藝人活不下去,由此轉行當了礦工。
不禁想追究,這之間的差價,省下來的工錢,去了哪里?
大規模的工業流水線生產,人如同機器一般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產品的價值,最后的結果,除了產品本身沒有了感情與面孔,千篇一面。其實從事單一活動的個人(服裝廠的打工者)也逐漸失去了靈魂。個體失去了創造力而淪為機器,實則是一種人性的泯滅。
有一位網友評論說的好,在一個充分尊重人的完善的社會中,普通工人也應與上流階層一樣自信快樂地工作。
我想,這中間的差價,實則是被剝奪了的產品、及其制作者的感情與靈魂,甚至身體的代價,(長時間單一高強度的工作,讓這些打工者的健康與靈魂都有了殘缺),影片中,加工廠工人午餐時間,大家為了抄近路很自然地翻過或穿過那道鐵柵欄,極不舒適的動作,而所有的人都習以為常地進行,這道鐵柵欄,似乎也象征著綁在這些工人身上的一種桎梏
馬可是一位很有想法的服裝設計師,她對于服裝的理解已經超出穿著本身,更多的是情感的留存與傳遞。賈樟柯非常喜歡拍攝他的家鄉,從《小武》開始,一遍遍的看他的家鄉,也想著自己的家鄉。
《無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第12屆米蘭國際紀錄片電影節Fnac大獎。“影片以有力而富有詩意的深度影像,自覺而具有原創性的電影語言,呈現出當代中國崛起的事實及崛起時刻復雜而生動的現實狀況。”
我生長在南方的縣城,我姑姑也曾經是一個裁縫,那個時代,念書不好就要去學門手藝或者外出打工。我姑姑于是去學了裁縫,后來還開了一個小小的裁縫鋪。小城的服裝店越來越多,廣州來的新鮮款式刺激著縣城的消費,于是我的姑姑去東莞打工了,服裝廠。
我們縣城也曾經有個裁縫在縣里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承包了不少事業單位的服裝,比如教育系統就統一采購了他自由品牌的西裝。但是僅靠縣城的生意畢竟做不大,后來也慢慢銷聲匿跡了。
每每過年回家,跟媽媽、姑姑、嬸嬸們聊天,她們穿的衣服鞋子一點都不便宜,但款式并不好看,也無所謂細節
看到那個名叫馬可的女設計師說什么工業制成品無人情味兒,手工的才有感情注入其中,并引“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為證時,我就笑了。
“慈母手中線”,要在“慈”而不在“手”,且這“慈”只有對她自己的兒子才有效。你一設計師雇人來手工制衣,制衣者自己不會穿自己所制之衣,也不會知道誰最后買走了他/她制的衣穿在了身上,這樣的手工制作,和工廠女工批量生產的衣服,有什么情感投入上的差別?在制作者和消費者/使用者之間不存在情感聯系的情況下,手工不手工沒有差別(何況服裝工廠也是手工操作縫紉機嘛
最喜歡的是第三段汾陽的這一部分。看了下面很多人的評論,我覺得其實馬可做這個品牌的動機沒有什么對與錯的,其實需要討論的是像我之前在雜志上看到的,設計到底應該為什么設計,為誰設計,設計的價值應該體現在哪里。馬可的設計的價值體現在了她的品牌里和巴黎時裝展上的掌聲,但是她的作品對于現在在山西汾陽生活的人來說,實際意義和價值可能接近零。反而當地的無名裁縫“創造”出來的產品(馬可的東西叫"作品“),才真正為當地人帶來了實際價值。馬設計師創造一個社會底層的人們無法消費的概念和作品沒有錯,這不過就是她對自己的勞動力的一個定位和選擇。
無用:又一次對功利主義時代癥候的抵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