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角父親說:一件小事都可能造成悲劇。
和情節映襯,對。主角反感這總是小心的態度。
▁▁▁▁▁▁▁▁▁▁▁▁▁▁▁
校長說:學會容忍別人。
對。主角的情緒總是由此引發。
▁▁▁▁▁▁▁▁▁▁▁▁▁▁▁
主角媽媽說:自殘的孩子有家庭問題。
對。這是奧維利亞的痛苦來源。
▁▁▁▁▁▁▁▁▁▁▁▁▁▁▁
校長對羅素的評價,一定錯了嗎?
沒那么簡單,如果主角看的是尼采呢?
▁▁▁▁▁▁▁▁▁▁▁▁▁▁▁
同學找人簽到,他采納了,并因此被退學

有意象(軍人在開頭結尾出現的片段),有鋪墊,有內容,影片的基調與我的內心很契合,平靜帶一點憂傷,這一個多小時我很舒適融入其中。
在其中,可以看到那個年代,了解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感慨有強控制欲的父母其實不同國家都會有。也感受到了他的彷徨,通過父母、校長看到教育的方式對人的影響,校長的說話方式和教育理念給人一種好為人師的感覺,我能理解在管理如此多學生的情況下,規章制度的作用。但我會給予差異存在的空間,我會讓他在不傷害他人和自己的情況下做自己

看到男主跟校長辯論那一段時,真的壓抑到窒息。讓我想起自己學生時代某些類似的長輩/老師,他們總是預設一些看法加諸在你身上,然后用言語刺激/引導你進入他們劃定的圈套,當你失去理性言不由衷時證明你的幼稚和他們的正確,然而其實那并不是你真正的表達。很多時候,這些語言或心理上的暴力,比肢體上的殺傷力更強。
母親因為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不幸找到兒子希望獲得支持,她想逃出圍困自己的藩籬,然而當她看到跟“傳統”眼光有所差異的女主時,立刻站到了道德制高點上,逼迫自己的兒子與其分離

全科成績優等,高中參加過辯論賽,曾是棒球校隊隊員,業余在圖書館兼職補貼,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杰出的律師,也是一個母親能夠擁有的最優秀的兒子。
這個大男孩近乎完美,只是有些敏感和偏執,不信仰宗教,不善亦或不愿進行多余的社交活動,喜歡上一個似乎不該喜歡的女生——Olivia,家庭不幸福,處在離經叛道的青春期,用刀片割腕來宣泄某種不安和憤怒。
Marcus本該通過努力學習考上法學院,為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為了不再像他的父親那樣在屠肉店度過下半輩子。
母親要他保證和Olivia結束交往,他保證了

“憤怒”高壓環境下人的崩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