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6 23:12
首映:2015-03-12(丹麥)
年代:2015
時長:93分鐘
語言:丹麥語,德語
評分:7.6
觀看數:10525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開戰日”“二十年前這里是德國,現在是丹麥”
丹麥在二戰與德國的戰斗中可以說是不堪一擊,不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人民意志上都注定了它的潰敗。電影并沒有用過多篇幅交代德軍的先進武器,幾輛裝甲車和摩托車戰隊,足以與丹麥渙散的軍隊和緊缺的軍資形成鮮明對比。
面對強大的敵人,自行車排的抵抗顯得過于脆弱和無力。然而就是這樣一支隊伍,卻在國家早已投降后還堅守命令,頑強抵抗。即使軍隊中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恐懼和慌張,他們知道,失敗已成定局,即使一路被擊退,卻還是堅持到最后一刻。對他們來說,這場戰爭是無奈的,稀少的子彈,沒有到來的支援,平民面對戰爭的態度,這一切都在沖擊著這支薄弱的隊伍。但少尉嚴格下達命令,士兵嚴格執行命令,他們并沒有動搖保衛國家的心。
諷刺的是當耗盡一切力氣無奈投降后才被敵方告知政府早已經放棄了這個國家。直到這時少尉才出現動搖的表情,頑強的士兵才開始哭泣。他們的抵抗是徒勞的嗎,他們的犧牲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嗎?電影正片在整支被俘隊伍的沉默中結束。
然而電影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更加深刻。政府的不作為是與人民意志割裂
《開戰日》,1940年4月9日,德軍凌晨進入丹麥,當日上午,丹麥政府投降。這也能拍成電影,我還是挺佩服導演的。影片講述丹麥邊境線上的一個自行車班。初次阻攔德軍,戰死一人,逃走。二次在小鎮阻攔德軍,再次逃走。第三次在城市攔截德軍,未有一人陣亡,就選擇了投降。然后,德軍說,你們政府早就投降了,為啥還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應該佩服這個自行車班班長,還是應該嘲笑他。不過,用自行車抵抗機械化德軍,也算他們很“了不起”了吧。
1940年4月9日,丹麥開戰日。自行車排迎擊裝甲師比不上波蘭騎兵揮舞馬刀砍坦克的悲壯;四個小時阻擊比不上中國八年——現在更正為十四年抗戰。但是小國有小國的尊嚴。
一場注定失敗的戰斗,堅持的意義在哪里?
我正奇怪丹麥如此重要的一部電影,國寶級演員米科爾森(《皇家賭場》《奇異博士》)居然沒有參演。查演員表發現有一個“米科爾森”。原來這個米科爾森(《神夏》第三季大boss)是那個米科爾森的哥哥。
1940年4月9日,丹麥開戰日; 1940年4月9日,丹麥投降日。就在同一天
看罷電影,我的心情是復雜的,特別是聽了那些丹麥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之前,我總以為紀念抗戰只是那些勝利大國的事,小國是無需參與的,即便參與了,也不會比大國來得寓意豐富而深刻。然而,《開戰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見,不僅如此,或許小國的紀念反而更能讓我們發現更多被歷史教科書所忽略的細節。
電影講述的是丹麥為期一天——嚴格來說,只有幾個小時——的抗戰史。記憶中,這在教科書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幾句話的篇幅。但電影卻通過場景、人物與情節的細致刻畫,將丹麥在這短暫時間的矛盾沖突展現得淋漓盡致。我深深感受到,丹麥作為一個小國,面對突如其來的德國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關于脆弱,電影的表達是直觀的:軍隊數量的稀少、裝備的簡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無不反映出丹麥在抗戰中的力不從心。導演似乎著力抓住兩個細節加以刻畫:一是“自行車”。面對德軍的裝甲部隊,丹麥軍隊在備戰和實戰中,最主要的裝備竟然只是那輛自行車。看著士兵們煞有其事地演練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裝自行車
“開戰日”“二十年前這里是德國,現在是丹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