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8 17:25
首映:2021-09-19(中國大陸) / 2020-02-21(柏林電影節)
年代:2020
時長:112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7
觀看數:76355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佳片有約,一種過時的當下性
你永遠無法定義賈樟柯,因為他總能在不經意間令人驚喜。他是導演、作家、理論家、教授、校長、策展人,但他是影迷心中唯一的“科長”。
這幾年,科長參與的公共事務越來越多,身份也越來越多元,辦學校辦影展,做監制扶持新人,到處都有他的身影。但不變的是他對社會的觀察,這種觀察也貫穿了他的整個作品序列,這套獨特的賈式敘事,一直從未改變。
你很難看到歲月在他身上流淌的痕跡,他從青年時代至今,也一直是一副溫文爾雅的模樣,他總會將他的整個系統的哲學觀,像他的電影一樣,不緊不慢,對你娓娓道來
全片結束后,對我個人來說,最大的記憶點和觸動是一上來大量的老年人面部肖像跟拍和最后王亦梁小同學的河南話自我介紹。
其實單拎出這一頭一尾就可以意識到片子的脈絡是跟著時代在向前向后,所以我很不理解為什么很多人評論的“片段”“瑣碎”“沒有故事”(09.17在上海金逸影迷活動上觀影,結束后連續讓三位來自文化界的嘉賓發言,竟然都說不上來啥感受,就蹦出這么些個詞,真的是…有點),就算是不能掌握具體歷史事件的人也能看出其中訪談人物年齡的漸進式的銜接吧。
除了年代關系的先后
感覺講了很多又感覺沒有講什么
開頭的馬烽看的一臉茫然,都以為他是什么干部,帶領大家吃飽肚子脫貧致富的。這也是片子的一個問題,太過于割裂。并沒有完整的邏輯性和圍繞一個主題去發力,太散亂了。
余華老師的幽默,梁鴻老師講述時的沉重。
第十六章,割麥子田間地頭的人們,機器的隆隆作響,非常的有感觸,腦海里忽然蹦出了一個問題:文學的意義是什么?第十七章河邊嘩嘩的流水,十四歲的少年談論故去的老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母親一句一句的教兒子方言
賈樟柯的電影總是要看一下的。學院路星期天下午場,十幾個人,除我以外都是年輕人。三星半,也可以三星,不過沖著鏡頭和音樂和賈樟柯,多給半星。
開頭是村民講述作家馬烽帶領大家整治鹽堿地的故事,馬烽的女兒敘述馬烽的人生與寫作經歷。估計不是中文系,沒有看過當代文學史的年輕人,知道馬烽的不多了吧。就我這么多年對大學生的了解,四個作家中余華的知名度應該最大,《活著》的閱讀量肯定是最多的。
整體感覺零散,主題不統一,想講得多又都沒講好。開頭部分講述山西汾陽賈家莊人的吃飯、戀愛
本學期在學紀錄片,觀看1999年楊荔鈉執導紀錄片《老頭》這部紀錄片時大數據給我推薦的,看到這個名字的第一感覺還以為是一群講述一群青少年的成長經歷。
結果沒想到居然是賈樟柯的紀錄片,當下的我果斷拋棄了畫面不清晰且沒有字幕的《老頭》,轉頭選擇了這一部記錄片電影。
這部紀錄片打破了我所學的認識,因為我覺得紀錄片應該講求真實,這是紀律片應該遵循的鐵律。
但里面一些畫面和敘述中穿插著普通人生硬地讀詩,給我一種硬生生的擺拍感,很突兀,很尷尬。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2020佳片有約,一種過時的當下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