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嗎,這部令人昏昏欲睡不知所云的電影,在當年(1968)是票房冠軍,人們為它狂熱地一刷二刷三刷四刷。我認為這可能并不是庫布里克自己說的那樣,它的成功是因為它激起了人們的潛意識里的情感,我覺得更有可能的是它拍攝的太空奇觀,在當年是一件令人驚奇到驚悚程度的事情,它上映之后第二年,人類才正式登月,而且,它當年拍攝的特效鏡頭,到現在可能都沒有過時。而在現在(2018),人們對太空飛船早已經司空見慣,提不起興致去細細觀賞它優美的船體。
電影的影像沒有明確的含義

如果我能趕上這部電影的首映,我會給它五顆星;可是作為最近剛看完的人,只能給個差評。
首先撇開它的劇情,就它的場景來說,多余的部分真的太多了,這些完全是對一個1968年觀眾的炫耀,絕大部分都是“當年大片"性質的東西,很震撼,但現在看起來卻有些無奈和可笑——我沒必要去看這些連篇累牘而且技術落后甚至帶有炫耀成分(當然在68年是合理的)的場面,我完全可以跳過這些部分直接面對它想告訴我的東西(那這部電影就沒什么長度了)。
劇情,我寧愿它只是一個關于太空神秘事件調查的故事,不然又要費我的腦筋了。然而它不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故事,我又不想費神去思考,于是我就到這兒找捷徑來了。看了很多讓人眼花繚亂的評論,確實分析得很透徹,絲絲入扣,如果這是一道閱讀題都可以得滿分了。我其實很佩服這些知識淵博而且邏輯分明的人,但是我只是不喜歡這樣語文式的分析,我只想聽聽導演到底想對我們說個什么道理

這次上海辦庫布里克影展的消息剛傳出來時,就激動地到處詢問買票的事宜,終于買到了最期待的《2001太空漫游》和《閃靈》。今天晚上是第一場,也是最重頭的一場——《2001太空漫游》。
在此之前,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我看過三遍電影,小說在國內引進以后,也讀了一遍,說實話,在讀小說之前,只能感受到庫布里克在電影中所展示的神秘的宇宙哲學觀,更多的是疑惑。特別是開場的那一段,猩猩揮舞著骨棒,一伙猩猩直立了起來,在水源地趕走了另外一群猩猩部族,甩到空中的骨棒下墜過程中通過蒙太奇的方式轉換成了在近地運行的空間站。小說用更多的信息量全面地闡釋了這一切,于是再后來觀影的時候,才注意到了那塊黑方碑,以及與后來月球上的黑方碑以及木星計劃的關聯。當神秘的黑方碑降臨地球的時候,觸發了猩猩的智慧,讓人類文明演進到了可以進行宇宙探索的階段,而在最靠近地球的衛星——月球上,踏出宇宙探索這一步的人類再次尋找到了黑方碑的蹤跡,這也導致了后來普爾與大衛等人執行的木星探索計劃,因為從那里,也傳出了黑方碑的信號。
然而

對一部分觀影者來說,斯坦利·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中設置第一幕厄長的黑猩猩戰爭是乏味的,我自己在第一遍看的時候也是如此。對于我們這樣從“商業”科幻電影環境下培養起對科幻這一類型片的興趣的人來說,這種乏味感可能更甚。
但對于所有想要認真回顧這部電影的觀眾,對影片開頭這段沒有一句臺詞的段落的態度可能截然相反。尤其是猩猩拋起骨頭/工具之后,鏡頭馬上切換到飛船的場景,令人津津樂道。
確實是這樣:猩猩之間進行斗爭的場景站一看和整部影片的基調格格不入,但它們又是如此重要。
現在

Part1
有生之年能被《2001太空漫游》所震撼,那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
因為真正能夠欣賞《2001太空漫游》的人,肯定不是所謂的“垃圾觀眾”。
如果看電影可以分為5個層次,那么通過觀看《2001太空漫游》,就能測試出自己處在哪個階段。
第一層是娛樂消遣,嚴格來說是消磨時間,所有電影都擁有這種功能。似乎所有人都能達到這一個層次,不過這卻是區分電影愛好者和普通大眾的一個“分界線”。只有肯花時間去看電影的人才算是愛好者,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花148分鐘看完《2001太空漫游》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許久不能平靜。原來想等寒假看完《悲劇的誕生》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后再來寫《2001》的讀后感的,但是電影帶給我的許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寫出來,我一定無法安然入睡。想到的東西不寫出來,是很難受的。
對于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華麗的詞句來形容她的偉大,都是不為過的。我要寫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也許你沒看懂,那就跟著我來理解這部偉大的電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觀點,那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
如果把這部電影歸于科幻片,我不認為是恰當的,更應該是一部帶有批判科學性質的哲學電影。
開頭一段《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不禁讓我想到,電影的主題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聯系呢,這也使我對整部電影用尼采的思想來解釋。
電影的開頭從古代的人猿開始,也就是進化之中早期的人類。就把猿人看成是人類吧!人類雖然收到野獸的襲擊,和同類爭奪僅有的水源。但是人類還是和周圍的動物和諧地相處。一件事情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2001太空漫游】庫布里克的法式房間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