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13 10:35
首映:1987-12-05(中國臺灣)
年代:1987
時長:96分鐘
語言:粵語
評分:8.5
觀看數:18698
熱播指數:1231
來源網:三年網
“胭脂扣”同時天涯淪落人,曾經相逢不相識
比起原著,電影中更注重表達的是30年代如花和十二少如夢如幻的情感。80年代中阿楚和永定的愛情不像原著中被作為并行主線。電影沒有去強調阿楚和永定的人物個性和感情波折,而是通過他們間接展現80年代時.男女之間的愛情模式和觀念。
電影交叉敘事,張國榮和梅艷芳的演繹將如花十二少表現的有血有肉、淋漓盡致。一顰一笑、個中風情,那些神韻和氣質都是他人無法復制的。我想主創大概是想諷刺當今的愛太輕太浮躁,沒有多少人會像他們當時那樣對一見鐘情的人一往情深,不論阻撓死命相擁
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
越多任務加身越是一件不想做,于是看了《胭脂扣》。
俗套的故事:風塵女子如花與闊家少爺十二少相愛,對方家人不同意,結果吞鴉片殉情,可惜十二少沒死成,50年后女鬼如花回來尋找舊情人,只找到一個潦倒偷生的八旬老翁,從此轉身離去,不再等待。
是呀,這樣的故事聽過多少遍了,可是為什么一點都笑不出來呢?是梅艷芳張國榮太過入戲的眼神,還是這荒誕故事背后的真實?
梅艷芳--如花
大約換個演員來演如花我都會當笑話看完這個故事的,看,如花,這名字多逗啊。可是對著梅艷芳,我笑不出來。她并非一位美麗的女子,但是有著獨特的魅力,用流行語來說就是氣場強大。眼睛帶點下垂,就這么清冷的看著你,絕望,人人都能讀出來,確不忍拒絕。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思嬌情緒好比度日如年……今日天各一方難見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涼天。你睇斜陽照住個對雙飛燕,獨倚蓬窗思悄然……”一曲《客途秋恨》由張衛健周星馳唱出來就是小人物逛紅樓的喜感,由梅艷芳的女中音,咬著吳越之音字字吟來,便是繞梁三日
看了兩遍了。我發現不論在哪個朝代,多數男人女人對愛情的態度都是一樣的。一方重感情,一方則較為淡然,還出現了"誰認真誰就輸了"的說法。
劇中的阿楚和男朋友雖然都明確不會為彼此去死,但是阿楚后來說自己后悔對如花的那些話,女人最不容易,逼死了又不知道算什么。說到此處,淚流滿面,情緒激動。而對面的男生則是情緒平穩的說,說沒必要,不至于。
因為第二遍是和媽媽一起看的,結束后她說,這故事幾乎和她的同學小王發生的事一模一樣。小王生的唇紅齒白,雪白柔美,學習時是班里的尖子生,很要強
這幾天連刷哥哥的電影不知覺間中毒已深……毫無疑問,張國榮是香港的光輝,并永遠的和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聯系在一起,他代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也成就了他。在這么多哥哥主演的電影里我想挑出兩部電影聊一聊,它們屬不同導演的作品,故事也不盡相同,但我意外地看出了些許共通之處,覺得放一起評論許會更有意思,那就是1988年關錦鵬導演的《胭脂扣》和1995年于仁泰導演的《夜半歌聲》。
張國榮在其中分別飾演十二少和宋丹平,那時哥哥的演技已經駕輕就熟渾然天成
一直以為“如花” 是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那個回頭儼然一笑嚇壞眾人的女子的代名詞。
原來在我出生那年有部電影的女主角也叫如花,她是青樓的紅牌,她執意的喜歡上了富二代十二少,并且自己上門提親,被拒絕后,不甘心做妾,既然正常途徑下,自己得不到,只好讓十二少一起自殺,一起去陰間。那個風情萬種又剛烈的女子就是梅艷芳。。。如果不是看演員表,我根本認不出是她。。 我心中對她的形象一直停留在比較漢子,剛性的位置。好多年前,她如影片里的角色一般,真的不在人世了。也許,現在的科學不夠發達,50年后,梅艷芳還會和如花一樣,回到人世間幾天,看看這個世界。
其實當我得知酒里有毒的時候,第一反應是如花的愛太自私。。。現在想想是哥哥太愛如花吧,不舍得說不,不舍得讓如花不開心,也許,哥哥被搶救過來是最好的結局。如花以為可以和哥哥在陰間長相守,哥哥不會讓還在人世間的如花不開心,而他繼續自己的生活。
和《胭脂扣》相反, 12年前的愚人節,哥哥和我們開了個玩笑,先獨自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深夜整理磁盤,目及影片文件夾,信手點入一個,是《胭脂扣》,乏倦之余突然來了興致,遂觀完。堵在胸口滿滿的情緒急迫地需要一個發泄口,故匆匆碼下此篇文字,聊以自慰兼帶順便安利。
就影片所講述的故事本身而言,古老而又普通,沒什么新意,無非是又一個《茶花女》。就手法來說,也不算討喜。跨度很長的線性時間內。我看了很多遍,仍難對前面的勾心斗角打情罵俏惺惺作欣賞過譽之態。有美,但不合胃口只顯冗長。單對后半段觸動,故前面的內容不多贅述,點評后面吧。
“胭脂扣”同時天涯淪落人,曾經相逢不相識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