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2 07:50
首映:2012-09-20(澳大利亞) / 2013-04-15(北京國際電影節)
年代:2012
時長:109分鐘 / 10
語言:英語,德語
評分:7.6
觀看數:2709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少女洛荷》
《少女洛荷》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好看來自于它的技巧手法,可以說是自成一體,工整而連貫。女導演愛用的表情特寫流、情緒放大法,休特蘭表現得張弛有度,揮灑自如。少女的慌張、困惑、猶豫和絕望,鏡頭上都有完好的交代,反復強調、渲染,久久不散。
一般人被《少女洛荷》打動,那首先肯定是攝影和畫面,相當耐看。片中有如此多的特寫和空鏡頭,對準逃亡路上的尸體傷口,也對準林中的樹枝和迷霧。時而血腥,時而美麗,交相出現,有如設計好的化學反應。這種鏡頭組合和剪輯節奏也降低了整個電影的行進速度
臺詞很少,但剛剛好。
這種片子就像一個公式,法西斯幾十年前的公式卻仍能套用在現當代諸如天朝的國度。
一開始,希特勒畫了一個餅,雅利安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而對面就是猶太人,猶太人負責死,雅利安人負責殺。
于是少女Lore在希特勒帝國破碎后仍然對著喂牛的農夫跺著腳舉起了右手:希特勒萬歲。
一開始有一群人說,資本主義就是水深火熱,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讓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于是直到現在依然能聽到有人唱著:東方紅,太陽升巴扎黑。
要革命,革資產階級的命,革中產階級的命
似乎自《生命之樹》開始,馬力克式的影像風格就開始大規模侵入各式電影之中。但是,與其他一些作品的邯鄲學步及濫用無度比起來,本片對這一影像風格的利用倒是恰到好處。與一般二戰反思題材不同,本片以納粹青年營一個根正苗紅的優秀少女學員為切入點,試圖以從內向外的覺醒強化反思作用,而這種內部的覺醒,以公路片的風格,與成長的陣痛相融合,三者達到統一,立意較為新穎。為此,本片不僅筆墨著重于心理描寫,而且多用象征手法和氣氛烘托為少女的成長注腳,其多處側面描述簡潔而干練,既處理得流暢而清晰,又讓人回味無窮,此為用法得道之處。更重要的是,這種看似傳統的“體制內逃脫”嘗試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因為這種“體制”本身已經處于崩裂的階段,自此有了大環境的前提,因此這種轉變歷程有了其合理性。最終,這整個過程被處理得循序漸進又輔以對比,也無多余的支線干擾,成就了全片的完整和統一,因此可以說是一部用心之作。
看完后回旋在腦海里的只有憂傷的小提琴曲,壓抑沉重的氣氛貫穿了整部電影。我喜歡輕松美好的電影,本是打算用來消遣午后時間的,結果整個下午這部陰暗的電影讓我更加不消化了。看到一半時電影基調依舊是沉悶的,我便期冀有美滿的結局,還好最終姐弟幾人順利到達了墻上有風車的祖母家。看完后百度才知道這部電影獲得不少獎項,只是實在不怎么合我的胃口。
逃難主題,德國納粹,洛荷父親是希特勒黨的軍官,希特勒兵敗后匆忙清理門戶、焚燒機密文檔。稚子何辜呢,上一輩人犯的錯誤、做的不當選擇、站錯了陣營押錯了寶,下一輩人的命運也只能因之扭轉。父母之間的不和諧、躁動與情欲氣息,年幼的洛荷透過縫感受到了。她雖小卻相當敏感,自己領悟到許多外人所未直言的事理。厚著臉皮、討價還價地去要吃的、撒謊、殺人、色誘......做下一個個艱難的抉擇。在我看來,帶著雙胞胎弟弟、一個妹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大伙人一起逃亡再危險不過,如此大的群體目標,最后僅失去了其中一個弟弟已是萬幸。最無辜的是一路幫助她們的假猶太人托馬斯
《少女洛荷》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