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那兩本傳播學通論教材時的心潮澎湃啊……全都回來了。
受眾商品論:大眾傳播媒介的主要產品是受眾的注意力。社交媒體把受眾的閑暇時間(注意力)打包出售給廣告商。“如果你沒有付費使用產品,那么你就是產品,你的行為和認知的逐漸、輕微、不易察覺的變化就是產品。”
“當創造‘點贊’按鈕時,我們全部的動機就是:‘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中傳播積極和愛嗎?’時間快進到今天,青少年會因為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點贊而抑郁,或者點贊可能導致政治兩極分化,這些事情我們當時完全無法想象

1.片中提到,是否需要把電子郵箱這個產品設計得吸引人長時間停留
從企業盈利的角度,停留時長越久越好;但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并不需要人們在一個郵箱產品中停留多久,更多生活在外面
有多少APP產品在做并不利于人類生活幸福感的無腦吸引力設計呢?
2.很多互聯網產品做的是注意力經濟,那么,注意力除了讓我們這段“注意”的時間放空,時間過得快,不無聊,對人生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不見得,對人生核心重要的事物有益的才有意義
所以,一些事情沒必要做,特別比如無效社交

太好了,2020年度最佳紀錄片。
優秀的預判能力始于一個必要條件——數據,他們販賣的是確定性。人們孤獨抑郁的時候,他們知道。人們看前任的時候,他們知道。所有數據都會返回,用來建造一個越來越精準的模型,預判什么樣的情感更能讓你產生共鳴,能影響現實世界中的行為和情感,而不觸發用戶的意識。
不僅控制注意力花在哪里,還奪走判斷力,自我價值和身份,那些短期信號給我們獎勵,然后一整代人更加焦慮脆弱和抑郁。我們在不自在孤獨的時候,有一個數碼安慰,這令處理情緒的能力退化了。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那你就是被賣的產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