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不到為奴十二年的十二年 唯一的體現就在片尾看見兩個孩子都長這么大了 本以為這一段是無言的一大段越來越洶涌的哭泣 沒想到進門沒多久就說了apologize 感覺好像唯一的淚點一下子就沒有眼淚了
敘事有一點流水性 可能為了讓十二年的故事在兩個小時里講完就不得不把它改的像流水賬 這種時間跨度長的經歷 感覺拍電視劇可能更合適一點

現實主義猶如封建社會一般,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歷代如此,連思想和身體也被侵蝕,有反抗就意味著進步和人道主義的發展,這樣的關系一直都有,只是換了種和平方式。有了自由和發言權,人性也柔軟了,都是為了生存。

[視頻]
所羅門·諾瑟普在紐約州薩拉托加過著簡單而幸福的生活。生活在街道、花園、商店和家之間展開,不論是與家人或鄰居,朋友或陌生人,都相處融洽,一切都是那么的樸實。然后畫風一轉,狡詐的綁架犯,兇惡的奴隸販,裝牲口的船艙……觀眾在感受了短短十幾分鐘的安寧和自由之后,各種對一個人心靈和身體的壓迫——奴隸制的全部邪惡撲面而來,使人十分不安和不舒服。
我敢打賭,這是自第二次革命戰爭徹底將奴隸制消滅以來,奴隸制的猙獰面目首次藉由電影得以重現。但是我們不要忘記

·從自由人到奴隸,所羅門的角色迅速轉換,一開始他還有意無意展現自己的智慧,以為能夠通過白人逃出奴隸的厄運。可是他最終知道,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裝傻,而且別留下什么切實的證據。另外,深信奴隸制度的美國白人并不能拯救自己。那個落魄的白人酒鬼,工作效率只有三分之一卻不用受到鞭刑,欺騙了黑人的真誠卻轉身告發所羅門。
·所羅門有才華有智慧,可是在這十二年災難之后,他怎么可能平靜地繼續過自己的日子?他知道如果不能為爭取廢奴而努力,將來自己的子孫都有可能重復這樣的悲劇。
·非常震撼的畫面:為了茍延殘喘,所羅門必須用腳尖一步步移動,避免自己在泥地里滑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玩耍的孩子,正常工作的工人。這個長鏡頭是導演刻意為止,畢竟黑奴們知道自己無力反抗,然后就麻木了,對同胞的苦難只能化作死后的歌曲,超度亡靈。

150年前啊,而我在中國,現在,正直面這樣的事的時候看了這部啊。
12 years a slave,這個句式構成,和十年一劍是一樣的。忍不住覺得,不是作為一個奴隸活了12年,而是12年毀掉了一個人,造出了一個奴隸。這部電影最好的地方,可能在于沒有美化苦難,痛苦的經歷不會成就一個人,不會使一個人成功,毀掉一個人就是毀掉一個人,只是單純的殘忍,人就是會被摧折,電影展現的不是一個英雄,只是一個不幸的人。主角在最后回到家中,即使換回了體面的衣服,依舊駝背、不自然地緊皺著額頭的肌肉,虛弱、緊縮

【為奴十二年】感覺跟肖克申的救贖是一個路線,通過堅持與隱忍尋找機會重獲自由改變命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