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4 14:04
首映:2008-05-17(戛納電影節) / 2008-09-27(日本)
年代:2008
時長:120 分鐘
語言:日語
評分:8.1
觀看數:14266
熱播指數:129
來源網:三年影視大全
東京奏鳴曲:2008,卑微家庭的生命樂章
沒人再有耐心讀文字的時代
我想在每個周二晚十點,講一個荒唐的故事,歡迎關注
---------廣告結束,我讓路-----------
在意大利貝加摩有一個叫比埃羅的青年,他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卻因沉湎于物質生活,為月光所殺。最后,由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得到了月光的寬恕,又回到了人間。
這是詩人吉羅的敘事詩《月迷比埃羅》的主要內容。
據說,德彪西《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便是受這首敘事詩的影響而作。最后五分鐘健二的琴鍵似乎收攏了這一出鬧劇
東京奏鳴曲
——他們跪在地上勤懇地工作,用這樣無聲的語言在表達:你們,也配悲傷?
這部日本電影的緩慢的表達手法是一個殘酷的選擇,像是某場盛大儀式上的祭祀香煙一般慢慢燃盡,它的平緩和波瀾不驚造成了一種壓抑的氣氛。沒有靜下心來品味的人無法理解,這種隱藏的“被選擇”是它本身的一種高傲,卻讓人產生共鳴卻無法得到釋懷的感覺,制造了無處安放的絕望和內心的積郁,只在最后十幾分鐘依然平淡的“回暖”和重拾希望,讓電影的平淡和觀眾感情起伏形成差距,并最后同時回歸安寧的情感統一。用簡潔的兩個字概括即是——糾結。
暗示與差距
初看標題,還以為是講某個藝術家一鳴驚人的生活,細細品味,道的卻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這小小的微縮家庭演繹出了一段慢慢偏離生活、漸行漸遠的插曲,然而反映出日本充滿危機感的現實。
這一家子的生活正如同片頭一張隨風滑落的報紙,向下落著,無可奈何地只能向下落著。
男主人的失業,同伴的自殺,大兒子的參戰,小兒子的叛逆,學校老師的無所作為,離婚
當生活隨著希望而破碎,我真的好想,讓一切,從頭再來。
——題記
這是一部黑澤清式的典型的日本寫實電影。與我以往看到的電影都不同,這部電影以日式獨特的方式震撼了我的心靈,仿佛是一輛駛入陰森山谷的老式日本汽車,在崎嶇的山道上,探照燈已被打碎,輪胎被銳石刺破而變得干癟。可他還是吱呀吱呀的走著,車上的人越來越恐懼,因為害怕車子隨時可能會散架。然而更令他們絕望的是,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前進的方向。然后車子突然沖下了一個陡坡,轟隆一聲,撞上了一棵大樹而停了下來…….四周死一般寂靜,車里也是如同死一般寂靜……
佐佐木是一個典型的日本丈夫,在日本的一家公司從事高管工作。他的妻子溫柔賢惠,一直不知疲倦地操持著繁瑣的家務。大兒子性格叛逆,追求獨立,渴望著保護與承擔。小兒子固執天真,一直夢想著成為鋼琴的主人。
失業便是這一個漫長黑夜的開始。
根植的傳統理念,篤信自己在家中權威的佐佐木在失業后一面瞞著家人在外面領救濟糧
電影從一個日本家庭的生活開始慢慢講,父親佐佐木因為公司的發展而被辭退,工作被年輕人替代,偶遇同學也辭職,同學依舊偽裝成還在工作的樣子,兩人便經常去領政府分給流浪漢的“救濟糧”,父親也一直在找工作,這期間還去同學家吃飯,互相打掩護讓同學家妻子以為他們在正常上班,后面同學和妻子雙雙自殺,佐佐木因此失落,后面直接妥協找了份清潔工的工作。
電影逐漸進入高潮,大兒子要當兵,要求父母簽字,父親和其鬧僵,大兒子當兵遠行,只有母親送行,此時父親還在清理馬桶
東京奏鳴曲:2008,卑微家庭的生命樂章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