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我對這部電影是推薦還是不推薦,一方面優秀的題材與精美的服化道共同繪制出了血與雪交融的凄美,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幼稚描寫又讓影片的深度對比十二月黨人的訴求低了一籌。
以謝爾蓋彼得洛維奇為首的青年軍官受到法國大革命等進步思潮的影響被一筆帶過,簡化成了年輕時與拿破侖的一句對話。對于十二月黨人君主立憲制,廢除農奴止的訴求也完全沒有展示,士兵們(與歷史上參與革命的民眾)的支持從由于廢除農奴制變成了減少服役期的虛假允諾,一場理想主義的革命至此被書寫成了請客吃飯式的宮廷政變

此片較好的還原了歷史真相。當時的十二月黨人,就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愣頭青。也正是那些理想,讓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小說等作品,很受推崇:浪漫主義、可歌可泣、富有悲情色彩,感染了很多人。但在政治上,他們比較幼稚,受到法國民主思潮的影響,初衷雖好,但方式不恰當,同法國革命一樣存在大量的濫殺無辜。對沙皇尼古拉有適度的美化。即使是后來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改革,也是存在很多缺陷的。
片子也包含著目前俄的政治信號,普大帝一直都不贊許十二月黨人的。俄國內一直存在“改良”、“向西看”的聲音

縱觀整部電影,其最大的核心點,是電影中超乎尋常的“氛圍感”。
這種氛圍感的體現,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拍攝場景的宏大和人數眾多的群演。無論是一開始軍營中的士兵暴動,還是后面軍營士兵涌向廣場,群演龐大的人數形成的“人潮”都極大的烘托了電影的氛圍感。而電影拍攝地點的選景也多選開闊地區進行拍攝,使得電影在拍攝“大場面”時也能夠有條不紊。
雖然群演和取景是該影片氛圍感的重要構成因素,但倘若沒有最關鍵的演員,那這種氛圍也只會是一潭面積廣闊的死水。所幸

在最后一部分,作家康德拉季和樞密院首相對話,揭示了很多政治的道理
作家說自己不在乎死亡也不在乎成功,就算這里失敗死亡了我也不怕,因為我們已經動搖了基礎,在未來會有人替我們完成最后一擊,他預言成功了,1917年列寧做到了,這在我看來就是救國者的英勇無畏和堅定信念,當呼吁一項改革時,我們永遠不能祈求它迅速成功,而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征求,甚至在最后有爆發戰爭的可能,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救國者是偉大的,如果他不偉大,他可以直接干掉沙皇,自立政權或是妥協與沙皇談判

“救國同盟”二刷歷史片 For who and how?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