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21 18:38
首映:1989-03-24(芬蘭)
年代:1989
時長:78分鐘
語言:英語,芬蘭語
評分:8.4
觀看數:3537
熱播指數:18
來源網:三年片大全網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小飛機頭的頭發也會長長的!
深入人心的民族傳統鳥嘴發型、尖嘴鞋,黑色外套加白色襯衣,讓他們看起來像群企鵝,呆萌、滑稽。家族從里到外包括小孩,寵物都繼承這一特色,像是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顯著特征,也是他們辨認同類的根據。而失語的脫發流浪漢則天然被拋卻,但他一直緊追不舍,從未放棄融入,像極了在異國被遺棄的鄉愁和民族氣節,在雪中施以援手,也拯救了統治者樂隊經理。
經理的作派令人扼腕,他不生產任何貢獻,而最先享受所有生產的得益,并掌握分配大權,在資源與無產階級之間豎起高墻。在整個團隊走向下坡路,下層苦不堪言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作為阿基最好的電影,酷到極點又浪漫到無可救藥的魔幻主義,就像是偉大的默片+百年孤獨的偉大作品,我還沒有看到真正靠譜的解讀。
我的理解是,作為一個在89年這個巨變時期拍攝,名字中帶著列寧格勒,又很明顯地出現了斧頭鐮刀旗、民主主義、服從和剝削元素的電影,你不可能繞開政治隱喻去看它。
比如,如果你把這個先是高高在上說一不二,盤剝樂隊成員,享有明顯特權,而后被覺醒的隊員推翻,帶著樂隊嘗試了幾乎所有曲風,最終在墨西哥獲得成功后神秘離去的經紀人,看成戈爾巴喬夫
昨天晚上又去了大夢,本來想看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蘇菲的選擇》,結果片子有兩個半小時,看完就接近十點鐘。實在是不好意思延長店員們的工作時間,盡管他們非常友善,乃至我每天都只看一塊錢的片子都耐心地幫我放。
后來跟大家一起看了貓貓推薦的公路電影《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導演:郭利斯馬基),這個片子講述的是一個芬蘭偏僻山莊的古典樂隊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本想在紐約發展,結果被酒吧老板以“現在流行的是搖滾而不是古典”為由支往墨西哥的故事。整片時常78分鐘,包括搖滾,古典,鄉村,爵士在內的各種音樂元素融入其中,通過牛仔樂隊由北向南的巡游而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兼收并蓄的美國各地所流行的音樂風格大有差異,東北部是爵士,中部是鄉村,再往南是搖滾。
經過20世紀早中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北美成功地取代歐洲,成為了世界中心。它雖成功地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短短200余年的建國歷史卻總無法改變期文化沉淀根基不穩的事實。終淪為“文化工業”的濫觴之地。它還是世界上最能讓異鄉人找到身份認同的地方
一群蘇聯土著樂手企圖打入美國市場,在集權制經理人的帶領下屢挫屢戰,過程中經歷思想覺醒,由被動接受平均主義每人分到啃一個蘋果(經理人在吃肉),到revolution然而能力不足以支配民主,經理人重新上位,最后他鄉遇故知,一位4歲來到美國的蘇聯表哥加入樂隊,帶領樂隊取悅市場,最終在墨西哥取得成功(經理人于黑夜消失于美國)。
很動人的一段,是樂隊在面臨崩潰即將轉讓的酒吧演出一幕,認真的唱著關于自我(蘇聯)的剖白,那是全片難得的認真時刻,雖然仍然因為冷面嚴肅而充滿喜感,但臺下觀眾聽完卻說
電影出現蘇聯的logo 以及林肯的頭像,無疑和政治聯系密切了。
所以,我看的版本,少了哪里的十分鐘???
公路片,黑色幽默,政治隱喻,民主與革命,婚禮與死亡……
其實,單從他們的打扮來看,已經贏了不少了。哈哈哈。
自身不懂音樂,只能看劇情了。但是,阿基考母斯基,這個導演可真是會玩,人文關懷,反諷信手拈來,還有畫面低飽和度高對比度的隔閡 冷酷 以及畫面安安靜靜的“紳士風度”?
最后,想提一句老大哥。以及那個遠去的背影。
抄個人家的評論:
把舊車唱沒油了,把酒吧唱倒閉了,把死人唱活
某老頭彈吉他:“雖然知道戀愛是盲目的,從現在開始叫我寂寞的人。獨自爬著公寓樓梯,也沒人跟我打招呼。她走之后我感到孤獨……我會祈禱,讓這個煩惱消失,已經變成遙遠的回憶,我能繼續想著她生活,我是寂寞的人,現在請這樣叫我吧,哭泣地獨自走在深夜的大街上,我很寂寞,像已死去的人一樣”。
很拉風的發型,很搞的靴子,躺起來如企鵝。
俄羅斯?鄉巴佬到美國,作為樂隊,一路到墨西哥。
音樂不錯,自由風不錯。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小飛機頭的頭發也會長長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