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07-09 04:57
首映:1957-10-02(英國)
年代:1957
時長:161分鐘
語言:英語,日語,泰語
評分:8.4
觀看數:16675
熱播指數:253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頂級精制!奴隸建不成金字塔:桂河大橋 觀后感
《桂河大橋》,很樸實的一個名字,一般來說影史上那些其“名”不昭的作品都是名作,《桂河大橋》當然也不例外。
這部片子講的是二戰時,東南亞戰場上,一個日軍戰俘營里,一群英國戰俘,造橋的故事。
片子一開始,日軍戰俘營的氣氛還是很和諧的,作為長期受主流宣傳影響下的中國老百姓,還真是覺得有點太和諧了。。。
其后,咱們的第一主角英軍戰俘上校尼克爾森先生就出場了,一本正經的風度,實在不像是個俘虜的樣子。
由于日軍戰俘營的造橋任務,所以不得不依仗俘虜們來趕工期,對此咱們的戰俘領導尼克爾森老先生,并沒有什么太大異議(雖說他有表示過不想自己的士兵像小工一樣地干活),但是他援引日內瓦公約條款而堅決反對“軍官”干活。。。沒錯,小兵干無所謂,軍官就免談了,這種邏輯當然可以認為是權宜之計,但是實在說服力不強。。。
日本人當然不吃這套,于是上校先生連同手下的幾個軍官被關“禁閉”,小兵們雖然去干活,但是卻各種磨洋工,外加日軍工程師的水平低下,工程變得不可能按時完工,于是戰俘營長官齋藤不得不各種懇求尼克爾森出來督工
看了《桂河大橋》,Apple TV提供4k dolby vision/atmos版本。
此片最神奇的是力壓《十二怒漢》《控方證人》拿了1957年奧斯卡最佳。
第一次注意到真有這橋(雖然不是電影里那座)是在Jack Whitehall的作死旅游節目里,他和毒舌老爹——一76歲英國老頭兒——乘坐從曼谷去新加坡的Orient Express經過北碧府。
電影歷史背景來自二戰時死亡鐵路——曼谷到仰光的泰緬鐵路,對人物做了很多藝術加工。
三位主角,日本軍官是戰爭機器下被洗腦的螺絲釘
傳統意義上的戰爭題材電影:要么就表現主人公是多么的英雄,要么就說明戰爭是多么的慘烈,要么就是整部影片都彌漫著強烈的反戰思想。而這部影片沒有激烈的戰爭畫面,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正義與邪惡;有的只是對法律的維護、對信仰的執著以及對人生價值觀的體現;可以說這部電影已經超越了戰爭的界限。該片把評價對與錯的權利留給了觀眾,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更多的思考與惋惜。該片沒有華麗的場面以及激動人心的時刻,但我在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后感覺特別的舒服;這不僅因為該片流暢的敘述方式,更歸功于導演對影片思想的把握。最后,我要補充一點:我覺得尼科森上校并不是叛徒,他只是想在他的從軍生涯里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體現。這正應了一句古話:戰爭時期沒有對與錯。
二戰期間,日軍占領了緬甸邊境的一個戰俘營。出于戰略需要,日軍將在緬甸與泰國交界修建一條大橋,同時希望戰俘營里戰俘出力,但英軍戰俘代表尼科森上校(亞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飾)認為這違反日內瓦公約拒不執行。于是尼科森等人被關了禁閉,但是沒了尼科森的帶領,戰俘們表現消極,而且因日本設計方面的不足,建橋工作陷入了停滯。日軍無奈只好放出了尼科森等人,獲釋后尼科森感到在破壞一切都戰爭里何不做點建設,于是開始投入到建橋的工作。與此同時,逃出去的美軍俘虜希爾茲(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 飾)接受盟軍一個特別任務,就是大橋建成之日將它炸毀。?豆瓣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David Lean
這是一部法國人寫的小說美國投資制作英國導演的電影 電影的情節充滿了日本 英國和美國三方在戰爭背景下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較量 原作者根據了自己在戰俘營的經歷寫的這本書 發表于1952年
在戰爭中討論人性是戰后電影的制勝法寶 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其實很少 代表西方人本主義的是一個偷換身份的美國大兵和英國軍官 他們本著各自的理念行動上南轅北轍
日軍戰俘營軍官本著武士道精神如果不能按時修不好橋他只能自殺謝罪 什么日內瓦公約都是狗屁
頂級精制!奴隸建不成金字塔:桂河大橋 觀后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