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的開頭30分鐘并不怎么吸引人,作為一部講述已逝名人的紀錄片,導演并沒有采取常見的倒敘手法,而是采用了將羅杰·艾伯特在醫院的日子貫穿于其成長過程的非線性式敘述手法。直到40分鐘后,與友人合作開設電影專欄、50歲結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癥切除下巴、做一個無法“發聲”的影評人……看到這里,釋放出一個影評人對生活的樂觀和豁達的信號,淚目中,羅杰不完整笑臉一直充斥著屏幕。
人生如戲,戲如一個以語言吃飯的影評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無法發聲,戲如白人與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結合,戲如被赫爾佐格評價為電影戰士的完美主義者病倒后依然追夢。羅杰將自己的生活導演成了獨一無二的勵志電影,病倒后的他堅持完成了建立電影網站、出版影評、巡回演講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覺得自己可以放手離開。
而《人生如戲》中羅杰創造的一系列數據,本身就是向電影或曰所有電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證明:對25年間看過的上萬部電影寫出了6000余篇影評,在《偉大的電影》一書中推薦的100本電影

讓人哭也讓人笑的故事,牽動著你的神經,和故事一起呼吸。
影響故事溫度的因素,講故事的人與被拍攝者之間關系的親疏,是一個影響因素,講述者對故事的理解和切入的角度也是一個因素。又回歸到一個視點的問題,如何在視點的轉換過程中,延展某一時刻的時間維度,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你要表達的內容,跟著你想表達的情感一起共振。
印象很深的一個段落,羅杰伊伯特臨終前最后一次入院,由于病程進展太快,導演沒來得及拍攝任何影像,這又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如何表達此時復雜的情感?
一個補拍的長長的醫院走道,字幕交代著導演和羅杰之間最后的對話,導演的念白是急促地、緊張地,然后黑屏字幕,羅杰回答導演的最后一句話:I can't 時間仿佛靜止。
黑屏,羅杰妻子的聲音進入,再羅杰妻子講述臨終時刻的特寫。之前有長長的鋪墊,羅杰是一個樂觀幽默的人,在妻子的鼓勵下一直頑強地在和病魔斗爭。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羅杰背著妻子簽下了一份不再搶救的協議。觀看的情緒,隨著羅杰妻子的講述不斷推高,終于爆發。
黑場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文末有二維碼噢~
大半年不見的朋友,在北京這個地方,終于聚上了一回。
小酌完幾杯,看夏夜來得晚,決定穿過胡同小巷,換個地方再喝一輪。途中,有人說,不如大家合張影吧。其余幾個,一邊做驚訝不可思議狀,哇靠起來,一邊還是迅速配合,就地站好了。
事后再看照片,我清楚地記起,三年前,我在那個胡同口拍了張風景。當時怎會想到,三年后居然鬼使神差,又站墻底下合影。北京的大風還是一陣又一陣,提醒著我,時間的海洋正在翻滾。
這幾個朋友因為喜歡電影結識

《人生如戲》關于生活本身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