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小津安二郎是在閱讀《侯孝賢電影講座》的時候,侯孝賢借由小津談電影與現實的關系。他說自己看的第一部小津電影就是《我出生了,但......》,但怎么都看不下去。后來過了很久,到了法國,又看,才覺得好看,而且對小津的片子發生了興趣。侯孝賢喜歡這部電影,說是小津的早期代表作。
因為這個緣故,找來這部電影看,一點都不覺得枯燥,覺得很好看。
一開始的是覺得活潑,有喜感。初來乍到的孩子和當地的孩子發生爭執,磨磨蹭蹭不肯去上課,逃學去草地上玩一天,寫字練習得個“申”的評分.....都好玩好笑,以為是喜劇片。
但是,接下去心情就慢慢沉重起來。兩個孩子在和別的孩子的爭斗中,慢慢占了上風,慢慢可以點倒別人,做了老大,這時,開始了拼爹。大家都說自己的爹牛逼,當裁縫開靈車能把“牙齒”拿出來等等都是炫耀的資本,孩兒天性,爛漫天真,好玩得很。輪到兩個熊孩子了,看著坐老板的車回來的爸爸:
“看,那是我爹!”
“那是我爸爸的車。”
然后兄弟倆第一次知道感受到了隱隱約約的窘迫。
看電影的一段

先后看了溝口健二的《西鶴一代女》和小津的默片《我出生了,但》。
《西鶴一代女》竹林狂奔一段著實驚艷逼人,田中絹代42歲演少女,下巴上已有了小贅肉,禁不起細看了,不過身段舉止還是超贊。片子很悶,看苦逼女主如風中蓬草流轉,只能徒呼奈何。
《我出生了,但》還是以溫情和殘忍兩記重拳,讓我中招。
這是一本留給成人的回憶相冊。看得又好笑又心酸。
一郎帥帥的,好酷;次郎最好笑,鼻涕糊瞎的,愛撓自己的褲襠,褲衩總是露出來,總是模仿哥哥,饞嘴膽小,卻也裝酷,去裝權威,去反抗權威。
好多個場景有小孩哭,真好玩,一律是平舉雙肩,手背捂住眼睛~~
那個背后貼著“正在腹瀉,不要給他吃東西”的小屁孩,顛顛地跟著大孩子轉,也好玩極了。
父親送兒子上學,分開的路口立一個小木樁,寫的是“第一親切產婆”,在片子里出現了兩次。看著也好玩。
好玩是好玩,孩子世界和成人一樣,有著殘忍的生存法則。
可最殘忍的是,父親形象的崩塌,一個小人物,點頭哈腰,阿諛奉承過日子,沒想到自己的兒子會指著自己問難:
“你讓我們有出息

我出生了,但……:1932年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回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