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爭:從東方到西方
采訪、撰文:鐘蓓
北京,悶熱的下午。因為中國版《歌舞青春》的公映,見到導演陳士爭,黑襯衣、黑褲子,中長的頭發,一身酷酷的打扮。他一直戴著黑墨鏡,從見面到告別始終都沒摘過。他說因為眼睛怕光,總是流淚,所以要墨鏡擋一擋,并不是因為北京的天氣和水土,在世界各地他都這樣。
1987年在出國大潮的影響下,陳士爭來到美國紐約,在紐約大學學習戲劇導演專業。五光十色的物質文明下的現代文化強烈地沖擊著年輕人。在感慨200年文明早就出的社會的同時,他暗自下定決心投身藝術世界。
作為苦讀的學生,陳士爭在圖書館里泡了兩年。找到所有能看的美國現代舞蹈藝術家的影像資料,從頭到尾地看,一遍看下來相當于梳理了一遍舞蹈史。為了聽音樂,就去劇院找了份賣票的工作,聽了一年“免費”的紐約交響樂團演出。把自己喜歡的導演的作品,能找的,都看了一遍。“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對美國社會的文化結構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再試圖找文化上的縫隙。”
事實是“縫隙”還沒找到

【歌舞青春】放映比電影更有戲劇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