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斗歌時唱的歌在我聽來一點也不好聽!小木馬兒那段音樂讓我忽然想起了BEYOND,只要再蒼涼些就很像大地!
一老一少一頭驢,從平原到高山,從荒原到大海......那樣的風景,那樣的風情!如果對南美的文化了解一些,或許看這部片子會更能理解。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個片子其實還有些做作的成份在里面!有些玩深沉的感覺!

看片之前,看介紹,以為會是又是一老少配的南美風情的《中央車站》,我錯了。《中央車站》的老少倆大多數時候起碼還有代步工具,更不用提其中大打的情感牌。而這老少倆除了那頭半路消失的騾子,一路都是燒骨油的,而且路程的艱難程度堪比紅軍二萬五長征,又是過高原,又是雪山,又是沙漠。想看熾熱的情感這里是沒有。但是有美妙的音樂,壯闊的美景,和迷一般的南美人民。
看片之前,看海報,完全忽略了海報上那個手風琴,以為就是一公路片吧,我又錯了,直到電影到了30分鐘之前,我以為就是一怪蜀黍和小青年上路了唄。大叔不說話,小青年也一臉無表情狀,然后想這片有夠悶騷,我繼續犯錯。
然后來到了斗琴的時刻。蜀黍爆發了,一群鄉下農民同志,熱烈的扭動著身體享受音樂帶來的歡樂。一群農民同志。卻可以即興演奏出那么美好的音樂,和著鼓點,唱著那么押韻的歌詞。這是境界啊。我想怪大叔真的有兩把刷子。然后劇情沒有急轉直下。只是手風琴作為故事主線漸漸明朗起來。大叔依然悶騷著。
然后來到鄉村音樂會的現場

南美是個離我們文化太遠的地方。
能夠看得清整個電影的流向,他們的經過,看到的山花、湖與鹽灘;還有那些在手風琴、鼓勝中搖頭晃腦沉醉的人們,巫術與血的洗禮
太多元素了……
但故事的意義何在,沒想明白。
或許音樂里有對人生堅持一種傳承,從每代人身上流過。從格拉大師、伊戈納西奧·卡里略到富民·莫拉萊斯,平實的大地上流過的平實故事里自有它的深義在。
音樂不壞,當成純風光片或者什么風情片來看也成。

導演還是想講一個故事,不過似乎發展脈絡不甚清晰,給人故意裝深沉的感覺。
情緒是貫穿全部影片的靈魂,故事情節、對話、景物、鏡頭都是圍繞情緒而設計,特別關注情緒的影片或小說甚至不太在意故事結構,或者故事結構簡單到一句話甚至一個詞。對于本片這個詞就是:流浪。
導演似乎還想加一點魔幻的色彩。這是一個流浪歌手與手風琴的世界,人們癡迷于此,甚至在決斗的場合都希望流浪歌手用他的琴聲伴奏。而老人的手風琴是被施了魔咒的,歌手注定流浪。不過,這一魔幻元素影片交代的不夠清晰。
導演試圖把故事、情緒與魔幻揉合在一起,建立一個馬孔多式的空間,不過相對《百年孤獨》,這三者不太鮮明,其之間的聯系也不夠流暢。相對來說,情緒這一點做得還不錯,其他兩者比較弱。
決斗那場戲是一個亮點,在故事、情緒、魔幻三個方面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導演真牛逼!
2個多小時看完之后完全不知道講了什么還是心甘情愿的給四星。好吧,說完全還是夸張了些,至少知道,它講的是一個正在衰老的男人和一個正在勃發的男孩帶著一架手風琴千里走單驢,走過連綿蒼山走過廣袤海洋走過男人的記憶過往。
流浪歌手和他的情人,孩子遍天下,生命被下魔咒,這樣的人物背景下,即使白水一樣的故事情節依然氤氳著傳奇的色彩。無論如何都是個浪漫的故事,哪怕結局看不懂。
最近狂愛中南美阿,遙遠的神奇的演繹了百年孤獨的土地,熱烈狂放的像著了魔一樣隨時可以被燃燒的荒原,而行走其間忘了年歲的兩個男人和他們的驢,多幸福。

一直能想起馬貢多。不只是應為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
從絕世美景到人們多元化的崇拜和摸不到邊際的價值觀。都是美感。
影片無疑展現了魔幻現實主義的魅力,但仍是廉價的復刻。

《風的旅程》BEYON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