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作家創造了他自己的先驅者。——博爾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驅者》 1952
在看過第二遍后,我仍然驚嘆于《米花之味》的神奇,它所賦予的奇妙體驗完全從留守兒童的民族志影像中超脫出來。這是華語電影中從未有過的一種風格:在日常生活的貧瘠表象下潛藏著富足的幽默與俏皮,其可愛的盎然趣味令人不斷回味。在鵬飛的這部作品中,我們能發現他如何放棄掉處女作中從蔡明亮身上接受的滋養,并發展出一種“反現實”的影像風格:表現在過度明亮的攝影、戲劇點的鋪陳和自然化的表演三者相互違抗獲得的奇妙效果。

首先要感謝“壹娛觀察”給出的觀影和主創交流機會,這部電影是18年目前最喜歡的一部作品。這部影片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別開生面但又潤物無聲:少數民族的生活、留守兒童的世界,導演選擇了獨特的視角,但是卻并沒有過于追求不同,而是在影片的特色之外力求人人都能感知的共鳴,看似是一個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世界,但每一個小細節都似乎在你我身上出現過。整部電影非常的舉重若輕,就像小女主人公在好友過世之后的那句:“我不覺得她已經死了,我甚至感覺不到悲傷”,不論是幽默還是悲傷

“米花之味”鵬飛新作,彼此緊抱的希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