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電影口味真難捉摸。今年《電影手冊》選擇了科南伯格的《大都會》為年度十佳的第二名。這位以恐怖片起家的加拿大名導一向都是電影手冊的常客。今年這部新作也是爭議不斷,首當其沖的恐怕就是挑選了一名青年偶像來擔大梁。這里面到底包含著多少商業上的計算我可猜不透,現在呈現出來的效果只能說中規中矩。
坦白地說,這部改編自美國后現代作家的同名小說的電影,充滿著濃濃的實驗味道,整個觀感跟傳統概念的電影有著明顯的差別,更象是舞臺上的獨幕劇。在狹小空間內設置單調的對話場景,談論的話題卻夾雜著金融業主題,高深的專業術語撲面而來,人物對白又不像是日常用語,取而代之的是充滿隱喻或反諷的書面語。
我只能感慨地認為,并非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改編成電影。這里當然不是否定科南伯格的劇本,只是說這種文學性極其深厚的作品改編成電影,要冒著難以預測的風險。值得一提還有絡繹不絕出場的演員明星,可惜大部分都只有10分鐘左右的發揮,完全不解癮,當初看預告片里群星熠熠的陣容還以為會有很多演技對決火花四濺的精彩場面呢!
現在什么都沒有。剩…

個人很喜歡Eric與研究泰銖的前員工對話。二人對秩序、均衡、規訓的共感,先表為某種看起來無法逃脫的傳染病——“我的前列腺不對稱”,“我也是”。而前員工試圖啟發Eric失衡的重要性,并據此推進了這場對話。伊卡洛斯( ?καρο? )們通過對話互相投射和自審,反身性的思辨如刃,來自不同階層的“病友”在這一區流血前的交流,確如司機警告那般,“你若跟他們講理,會耗更久,他們會先挖出你的內臟”。
前員工對Eric完全自我中心化的否定是理解Eric這一人物的線索

惡趣味上升到學術研究不見得是件值得開心的事,當有天教授列給你張包羅各種重口味小眾片的單子,還要求必須看時,哪怕再符合你的審美情趣或是裝B需求,都有點被逼~的趕腳,現實情況是那單子里還有不少超出你承受范圍的,姜還是老的辣的另一個意思是教授比你更重口心理比你更陰暗,人家不需要裝人家已經到了牛B的境界。于是,Cosmopolis就華麗麗的出現在這張單子里。這門課明明叫“在電影中真實、身份與社會想象的建立或再現”,但實際上,教授是在用他這張單子告訴我們,在最近幾年出現的一大群灰常有思考性有深度的電影里真實與虛幻被混淆,常規定義被打破,固有概念被模糊,一切都處于一種模凌兩可的狀態,然而這種狀態卻又是當下真實現狀的寫照,電影工作者們用各自所熟悉的手法將其再現,對國家體制政治結構文化危機人類未來之類很關心的觀眾會覺得這類電影就是可視聽的社會學評論,你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但絕大部分觀眾沒時間沒精力也沒興趣去深度關心這類問題,那看這類電影就是閑到蛋疼折磨自己。
同專業好友和我看這部《大都會》時都覺得是在糟蹋好不容易聚…

柯南伯格精準的改編能力在這部作品中又一次得到了證明。完全重現了原著后現代的思想氣質,這在幾乎完全忠實的情節和適當精簡的原著對白中體現突出,同時它準確重建了在原文中構建出的景象,即一種同樣氣質的影像,沉靜冷漠又悸動暗涌。所以不得不說,帕丁森的本色出演恰好符合了該人物的需要。與此同時,這些又剛好契合了柯南伯格獨特且諳熟的處理方式。當前呈現出的這種模式,讓人甚至有種重新閱讀原著的錯覺,對于這種后現代小說來說,這樣利弊參半——這種“不改編”的改編,確是可取的(像《守望者》),但也許還有其他更好的改編方法(像《審判》)。最后,不可避免的是,就當前這個模式來說,柯南伯格對于該片的部分影像處理還是過于溫和,沒有達到我之前的設想與期待,甚至他還將原著中極其重要也極具沖擊力的一段情節徹底刪除,這使得故事情節不完整,導致其表達的意義被大幅削弱。這是相當遺憾的,可謂是離圓滿只差一點,功虧一簣。

2012年,《大都會》:當老鼠變成了貨幣流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80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