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月,偶然間在豆瓣中發現《貞觀之治》一劇,評分居然高達9.1分之多,我想這肯定是難得的好劇,因此前有過利用豆瓣找資源的經歷,且頗為滿意,所以對豆瓣的評分還是較為認可的,而事實上這個劇也確實沒有讓人失望。
因自己對歷史較為感興趣,所以對此劇時常惦記,直至前些時日,才終于把它看了一遍。雖然它是一部正史,可當做歷史書學習,人物刻畫的很棒,能打動到人心,反映的思想內涵也十分中正,稱得上是一部好劇,但把它推薦給別人看,還需要細細斟酌。首先這劇太過于尊重史實,且多以談話為主,導致基調略顯沉悶,加之色彩以土黃色為主,畫風偏暗,容易使人疲倦,其次,“外傷”嚴重,投資不足,特效太差,道具,布景等都不夠精良,在某些宏大場面中,表現力十分不足,好在演員給力,雖然不是什么大腕云集,但也是實力派,此外,為更好的表現,制作方也揚長避短,盡量減少宏大的敘事畫面,側重于內景展示,采用這種方式可能有劇本本身的因素,但外在因素也不可不在乎,說實話也給虧得這種先天不足,才給了此劇更多的內涵,更多的靈魂,再者,劇情完整性…

好的影視劇,像數學模型一樣,提供了模仿和運用的范本。對國家而言,皇朝制度不是最能發揮生產力的制度,但對個人而言,以個人為中心的制度,卻是最能發揮個人影響力、形成團隊戰斗力的制度。在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借用這個工具。唐太宗把這種制度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其實在當今實際社會中,無論企業還是政府,不也處處是這個制度的內核嗎?

沖著這9.2分,雖然知道這十五年前制作的劇畫面會粗糙,還是得看一下。第一集里有幾個點聊一下。齊王彼時十七歲,演員選角化妝太老,像四十多。秦王也才二十三歲,考慮到他要演到五十歲,當下老成勉強可以接受接受。李世民帳下軍中為何只有“秦”字旗而沒有“唐”字期。武德三年出征洛陽時,裴寂只是右仆射,左仆射空缺,武德六年才遷左仆射。宇文士及彼時是門下侍中,玄武門之變后任中書令,而裴寂稱乎他為中書令,且在大殿之上皇帝面前邀請他去自己家里坐。這樣不用避諱嗎?一位宰相邀另一宰相去家里坐。

這純粹屬于一個惡趣味的游戲。不過自從我決定這輩子盡量少看劇以后,時間精力都節省了很多,可以慢慢來玩這個粉絲游戲了。
一個一個挖彩蛋也比較復雜,不過不挖的話,怎么體現這部劇集所謂考證精審有來歷的特色內?
老實說,我個人看劇的惡趣味就是挖彩蛋,對緊張的情節和戲劇沖突什么的興趣沒有那么高漲,因此特別厭惡TVB那種古裝為皮現代為芯的劇以及大陸效顰版。
以及我的禮學知識基本上還是建立在《儀禮》為主,歷代通禮不是太熟,這部劇體現的禮學彩蛋,大概用貞觀禮吧。不過先搭個框架,以后慢慢找文獻對就是了。
禮學方面的彩蛋就用五禮體系吧:
吉禮(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蠟、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蠶、祭天子宗廟、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釋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禪、祭高禖等)、
兇禮(喪服、喪制)
賓禮(朝、聘、士相見等)
軍禮(告廟、命將、出師、宣露布、大射、馬祭、大儺等)
嘉禮(登基、冊命、策拜、朝賀、納后妃、士人冠禮婚禮、飲酒等)。
E44,魏征去世和喪禮。
28’ 以衣招復(即招魂),同時要喊逝者的名字。
29…

反復刷了多遍 一句喜歡已經不能概括
最喜歡初唐的故事 有傳奇有英雄 能人輩出 仿佛一段時代潮流中的神話 我承認我在其中寄托了太多的主觀感情 但這也是因為它太過優秀 萬朝來賀 何其盛景
貞觀時期寄托了我對古代的所有美好想象 那個朝代、那段歷史 讓人驚艷、向往
然而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作品那么多 這部作品卻是唯一能拍出初唐風貌的
誠然它的不足也很明顯 戲劇沖突不夠 導致好多觀眾看不進去 但作為一個唐朝迷 它就像獻給我們的狂歡 如果你也喜歡那段歷史 你會認同我的

雖然戰爭場面大都幾筆帶過(據說經費只有3000萬),特效,emmm,但是很多畫面就像是古畫,自然的打光。好多場戲像舞臺劇,沒有配樂,全靠演技,感受到了戲劇的張力,而且很有趣,看這些老演員飆戲真的很爽。很意外地被貞觀帝后甜死了,啊啊啊啊啊。展現愛情也是含蓄地撩人,這是國劇特有的,跟美劇完全不一樣的,超愛帝后相視而笑的眼神,還有自然而又溫馨的日常相處,當然了,還有長孫皇后的人格魅力,敬服。長孫皇后去世后,我想棄劇了,不想看太宗寵武則天,不想看不爭氣的太子。
最好的長孫皇后和唐太宗

“貞觀之治”馬少驊新作,觀看感悟記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7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