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看到的一個影評里寫道,最俗套的結局就是happy ending或是遺憾半生。
喜歡這個結局,準確的20年,準確的相見,應了那句“各國的手語也不同”的讖語,遺憾抑或歡喜,無人知曉。
沒有這個結局的話,這部電影至多就是兩顆星吧。討厭的臺灣腔,有些多余的旁白,表演的僵硬……
臺灣電影一貫干凈清朗的畫面,故事也花哨得讓我看不懂。想起中學時寫作文了,寫到讓老師看不懂就會得高分。
為了掩藏自己的惡趣味,給個高分~

還是去年看過的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當時周圍的環境影響 而且還是一個地方臺播的 反正《穿墻人》給我的感覺就是很老舊 很模糊 但是卻有很不一樣的感覺 小鐵一直在尋找著諾諾 二十年如一日的等待 到最后還是一場空 后來回家在電腦上又看了一遍 同樣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這部影片讓人忘不掉 每次想起來都會感覺心口悶悶的疼 影片中很隱匿的解釋了小鐵的“莊周夢蝶” 好了 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是無法用言語來說的 無論怎么樣 我愛它

首先我不得不承認我實在是沒品味和智商,我沒看懂這部電影,也沒明白導演的意圖,因此也厚不出臉皮來跟著大家一起叫好。
關于青春、成長、愛情和理想的主題,我自認為我看到了導演要表達的東西,但也僅僅只是看到了,丟掉了我五百度的眼鏡,加上一百度的散光,這些絢爛的、零星的、閃閃發光的碎片,在我眼中只能是一團又一團的光暈,碎片究竟拼出了什么,抱歉,那副眼鏡你就是不還給我,而我也只能在朦朧中感受那份飄渺的美麗。是的,至少我感覺那應該是美麗的,但在缺少了眼見為實的傳統下,這份美麗沒有帶給我諸如心靈的啟迪或是情感的震撼,故而,我只能承認我智商和情商不夠。
因為在夢境之中,所以我們就要去包容那些不合理以及不用考慮邏輯?因為承載著成長的主題所以我們就要以一顆感同深受的心去理解那些導演完全不準備說清楚或者其實也說不清楚的隱喻和含義?或許這只是跟導演溝通順暢了或者智慧理解能力達到了導演要求水平的觀眾們的義務,那是對這部電影喜歡所要承擔的責任。而對于我這樣低一層次的觀眾來說,只能帶著些許遺憾以及更多的不滿,望片興嘆…

電影從現實的一個切面上的一個點開始
隨年少迷茫的小鐵的生活
緩緩展開
小鐵對現實生活的冷眼和不屑
對人生的拋棄
nono是一份朦朧青澀卻又深刻的愛情
穿墻是他生活中自我發現的超能力
一種超越一切只有他掌握的能力
這種能力給他一切不想面對的解決辦法
同時也為他的生活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可是這種能力最終還是解決不了他面對現實的無奈
他還是不能找到自己夢想里的
失去這種能力
他就再回不到理想的幻境
整部電影一直走在現實與幻境之間
是藝術面的迂回蜿蜒
讓你走失其中
電影想要表現的是美好的
正如電影中小鐵的美好想法一樣
最終卻只能泡沫破滅墜入現實
電影呆板的演繹和超爛的演技讓電影大失水準
電影前中后的銜接生硬死板讓人反應遲鈍而不知所謂

《穿墻人》張永政主演,因為信仰,腦袋撞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8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