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39388
《蒲公英》觀后感|美食電影還能這么拍?看完我真的餓了
主線勵志,很日本,但有點無趣,太套路
支線反而更有意味
用吃來建立人際關系
生老病死,友情愛情親情,事業,偷騙,性覺醒,社交,職場上下級,
吃才能活下來,臨死也惦記著吃吃吃
真真的“民以食為天”啊,“飲食男女 人之大欲”,用吃來串起人間百態
飲食男女:儒家的觀點,泛指人的本性。其中飲食指食欲;男女指性欲。
轉場都很喜歡
白西服黑幫男最后中槍踉蹌演得真tm好
沒認出渡邊謙……
食色性也:用各色食品來助興,活蝦那個太神了~
社交禮儀:電影院吃膨化食品,意大利人從不安靜優雅的吃面條
認真而嚴苛的吃一碗面,簡直像宗教儀式
只有做飯才能喚醒瀕死的主婦,還給家人做了最后一餐飯
牙不好什么都吃不了,但拔牙咩意思?奇異的臭味也能吸引小護士?這算虐戀?
牡蠣少女的噴薄而出的欲望。
到死都還在跟女人講烤野豬膽的黑幫頭頭役所廣司。
乳汁算是最早的食物了吧,而且也是建立母子關系的一種方式。
虐待食物的老婦人……
把原本挺好的傳統樣式餐館改裝成了一點特點沒有的現代風格
并不曾了解作為大江健三郎朋友的伊丹十三,只看過伊丹十三的兩部電影——《葬禮》和《蒲公英》,但是必須繼續看下去,為了那種對于生活的戲謔和向死而生的堅持。
看到這個篇名的時候就在想,“蒲公英”指的究竟是什么呢?影片開場就打破了觀眾與銀幕的界限,仿佛旨在進行對話,猛然想到布萊希特對于打破虛幻的努力,伊丹十三也是嗎?開場的人物再出現給人深刻印象的就是酒店的那一幕,食欲與性欲的隱喻,構成了一幅頗具生色的畫面,女性的肉感,讓人想起《葬禮》中野外的場景,也想起畫家安格爾所畫的大浴女。
蒲公英的出現與上面真構成了一種對照,這條輕盈而美麗的線索,在輕盈里又帶了些韌勁,就像他們堅持在完成的拉面事業那樣充滿了韌勁。雨夜閱讀一本關于拉面的書于是遇上了一家破小的拉面館,俠者風范黑郎出手不凡,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日本電影打斗場面也是如此的樸素,一拳是一拳,一腳是一腳。俠者總是能夠召集一班人的,正如tanpopo所代表的善和美那樣,他們聚集在一起完成一件事情
伊丹十三(1933-05-15至1997-12-20)的跳樓自殺,現在想來仍是讓人痛心的事。如果不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恐嚇和誹謗,我想他是不會如此決絕的。但我還是要說,他的心性未免脆弱了點,應該忍耐地扛下去,這可能與他優裕的身世有關系。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小沒吃過多少苦,遇到人生的坎,就難以跨過去。當然,這與沒人開解,以及日本這個島國特有的民族悲情,多少也有點關系。可能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非一個好壞所能界定。
伊丹十三出生于一個演藝世家,受其父親日本著名作家及資深導演伊丹萬作的影響,年輕時
三場食物與死亡的戲,超出本片平均水平的精彩,導演有不凡的才氣,但好像不屑一顧,每一次匆匆探望深淵,立馬回頭蹦蹦跳跳。或是一種調侃,一種消解,每場有關食物和死亡的悲情戲后,都以致敬默片的圓圈遮罩的轉場方式,似乎在提醒觀眾,什么是電影中的電影,什么是電影中的現實。這在本片第一場打破第四堵墻的戲中,得到了印證,黑幫老大的開場白和最后的死亡,也為“電影中的電影”做了一次完整的縫合。
日本人的國民性格在本片也可做一點探究,從高檔餐廳里,上層階級看不懂的法文菜單
This is a good movie that tell you focus on every details. The simple thing doesn’t look like simple in this world. Take the simple thing seriously, and to be a good man.
The Japanese gourmet spirit makes me admirable, their attitude, their enthusiastic, their efforts. In other way, the food they made in the film looks like very delicious, especially omelet rice!
曾經被食物治愈過吧?
隨著美食入口,之前郁結在心中的那些無助、痛苦、屈辱,通通被牙齒咀嚼摧毀,等待進入肚中一同被消化掉。情感上破碎的縫隙,被某種實體的食物所縫合,在稍縱即逝的短瞬,人們竟然迎來了一種完整感的降臨。不管是中世紀牢房里享用最后一餐的死刑犯,還是半夜加班后流連路邊攤的小職員,食物帶給人的滿足感似乎穿越了時空,從來就沒有變化過。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Tampopo)講的是如何制作一碗完美拉面的故事。我很難找到語言完整描述這部電影帶來的感覺,因為它太過豐富
《蒲公英》觀后感|美食電影還能這么拍?看完我真的餓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