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eToo一下成為了熱門話題,人人都在談論它,但你們知道#MeToo的含義和起源嗎?
#MeToo的字面意思是「我也是」,即“我也是受害者”。
#MeToo運動誕生于2017年的10月,女星艾麗莎·米蘭諾針對好萊塢制作人哈維·韋恩斯坦的性侵事件,發起了一場網絡反性侵活動。
她在Twitter、Facebook上呼吁曾遭受過性暴力的女性和男性回復“Me Too”,說出曾經的遭遇,勇敢發聲。
這個運動是希望遭受過性騷擾的女性不再壓抑,勇敢站出來反抗性暴力。
時隔近一年,“#MeToo”這把火終于燒到了國內
說實話,每當看到這種東西,總會讓人感到痛心,特別是,在片中,男性“權貴”之間的打趣,網民對她的辱罵,在家發現的監視器,警察取證用的假人,官僚的口吻,紗織堅強的笑容,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痛心。每次看到一些“厭女”的內容,總會在想,為什么“我們”總是站在女性的對立面,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有意無意的傷害女性,仿佛“我們”不曾受到過女性的任何恩惠一樣,這種充滿“厭女”的社會,思想,需要被糾正。這并不只是依靠所謂的女權主義者,而是我們大家,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起初,我不能理解被強奸、被家暴的女性為什么選擇忍受、保持沉默。但漸漸地我意識到這樣一個邏輯:比起承受這些凌虐的傷害,說出來更痛苦。因為當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作為受害者的你為什么沒做好。人們這樣地執著于創造完美的受害者,這樣不遺余力地為罪犯開罪,向受害者討責,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正視過這項罪名。
我們把性和性犯罪混為一談,在性教育為零的情況下讓孩子們在情色錄影帶中學習性知識。讓拒絕為自己的性欲助興,讓痛苦的呻吟為自己的勇猛喝彩

所以經濟發達也并不意味著文化就會自動更新進步。制度的變革從來依靠的就是個人的推動,涓滴匯成河流,功成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當我們面對不公,真的不要沉默,更不該對別人的遭遇惡語相向,惡意揣度,否則當鐵拳砸到自己身上時你所有的抱怨都是徒勞,因為這都是咎由自取,當初選擇不站出來的是你。當然這一切也與根深蒂固的父權制文化有關,從語言文字上就可見一斑,甚至很多人并不覺得有什么問題,說明有些歧視已經潛移默化了。印象很深的是片子里說日本商店里色情雜志和生活用品是擺在一起的

日本之恥:這關乎女性,這關乎所有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