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弗蘭肯斯坦又是一個皮革馬利翁,不過這次是為了自己的科學理想而造人,不過這次的創造物實在是外表不容恭維,在一個外貌如此重要的社會上,雖然本心善良,丑陋的怪人實在還是很難讓人接受……
雖然很小就看過這本書的簡寫本,因為上pygmalion的比較文學課又看了一次原著,而且剛好在瑞士旅游時看完的,在日內瓦湖畔,在阿爾卑斯山腳下,在這樣的美景中看這樣一本書感受還真是蠻深刻的!瑪麗·雪萊也是與丈夫和拜倫在此度假時為消遣而寫成這個故事的初稿。不過如此美景中發生了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還真是令人潸然淚下……
看完書不過癮又找來這部電影看,總體來說電影還算是忠于原著的,從開始的敘述方式,故事發展的大概進程都還比較符合原著故事,雖然改編之處也還是不少,而且電影時間限制有很多情節拍的很簡略,怪物的轉變歷程也有些過于快速,victor的內心痛苦與掙扎也沒有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不過這些都可以理解啦,總體感覺還不錯,改編的地方也很精彩。不過把伊麗莎白重造出來也太可怕了吧,不太喜歡……而且也許是最近剛看過《悲慘世界》的緣故
每一部故事情節相當完美的電影,基本都是改編自小說,這部《科學怪人》也不例外,小說的定義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無疑這部電影是最為終于原著的,而每一步都讓我驚喜。
關鍵點一:故事開始的方式
在冰天雪地酷寒的北極,故事以Victor敘述他痛苦的回憶開始(小說中是以船長與妻子的回信開始描述的)。
這種故事開始的方式對于很多電影來說都不怎么常見了,在這種寒冷的天地中進行痛苦的回憶,就已經鋪墊出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關鍵點二:對于知識的追求
1793年,Victor來到德國大學學習醫學,他質疑每個教授的觀點,與他們爭吵。物理學教授是完美唯物主義者,他信仰一切以科學為基礎的事物,否定一切哲學,而Victor兩者兼之,他希望兩者能合二為一。他對于知識的渴望如癡如狂,其實是因為他的母親難產過世,激發了他對生命渴望,他抱著母親極度痛苦地哀嚎:Please ,Bring her back! 所以他在探索生命的奧秘。離家求學之前

肯斯坦創造出了一個人見人怕的怪物,他由死人的各個殘肢拼湊而成,其丑陋的長相讓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他身上集合了所有人的情感,更強烈的愛,更強烈的恨。所以當所有人對他抱以厭惡反感時,他將所有仇恨傾向了創造他的人——弗蘭肯斯坦。他害死了弗蘭克斯坦最愛的人們,但他的眼里卻沒有一絲復仇的快感,相反,他和弗蘭肯斯坦都陷入了更大的痛苦。在電影結束的時候他對人們說弗蘭肯斯坦是它的父親,這或許就是他痛苦的最根源之處吧。無論怎樣被世人唾棄,都比不上被最親的人拋棄的痛苦。他到底還是個人,脫離不了人的情感。他的出現原本就是個悲劇,但人們的排斥不解卻加劇了悲劇。無論如何,丑陋不能作為封殺人性的標志,無論你多么丑陋的人,都有同樣的資格和我們平起平坐。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他們,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內心深處,你會發現他們的心靈或許比我們還要美麗。
西班牙倫理學家費爾南多·薩瓦爾特曾在一本書中說過:世界上大部分被認為是“壞”的人,如果他們用敵對和殘酷的方式對待他們的同類,那是因為他們感到害怕、孤獨

劇中人物的妝造很真實,色彩和布景很用心,古典樂的運用推動情節發展,甚至都想要自己找BGM合集來聽了,導演在這幾點上做的很棒。
不過,劇情的bug真的讓我很詫異:用人的羊水供養,用電激活拼湊的人體就能產生意識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這是大錯特錯的,還有如果我沒看錯的話,小威廉最后被抱回來時自己伸出手蓋上了紅毯子!!!以至于下一幕鏡頭轉到他蒼白的臉時,我以為他要活了哈哈哈哈。
畢竟是上世紀的科幻片,我也不能太較真。拋開這些
《科學怪人》Romanticism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6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