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里的人都是卑微,卑微到只能遠遠的觀望他的生活。在愛情里極度執著的人 亦極度自尊。不想破壞你心中我的樣子,即使你是記得我,也不愿這感情帶份枷鎖。
18年,一個女人的一生,夠了。
說不出口的愛,在心里。腐敗的蘋果,凋謝的白玫瑰,隨著生命的逝去,都散了。
喜歡貫穿全部的旁白,淡然沒有一絲感情。最后一段,可是我是你的什么人啊?
喜歡那個老管家,演員的眼神里全是戲,搬著植物說:早啊小姐。實在是忍不住的哭了。
徐靜蕾的演技很好,可惜不夠漂亮。姜文很有魅力,可是骨子里有股痞氣,這卻是個不適合他的角色。

以前我不知道徐靜蕾有多有才,僅知道她博客很紅。昨晚看完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僅為著豆瓣上一個評論的標題“若我離去,后會無期” 。以為是一部煽情的片子,準備好了紙巾。后來才知道,這并不是一部悲傷的戲。在這個“陌生女人”身上,給予的不是同情,或者認為可悲,感覺甚為復雜,難以言語。噢,懂了,那是肅然起敬的感覺。
杜拉拉里面有一句話說,“在這里,沒有正義,沒有羞辱,只有選擇。”那是一個職場上的經歷。我覺得用在愛情上也恰當。愛情里,沒有對錯,沒有羞辱,只有選擇。
這個女人甚是堅韌。她在死了才把自己的故事告訴這個從來“不認識”她的男人聽。她說,昨天,我的孩子死了。一開始我瞧不起,覺得,一個女人為了留住自己的愛情,生下了對方的孩子,這是多么地愚蠢且老套。直到女人用她低沉且清晰的聲音說:“ 在這個世界上,窮人都是遭踐踏,受凌辱的總是犧牲品,我不愿意更不愿意讓我的孩子,我那聰明可愛的孩子,在陋巷的垃圾堆里,在骯臟的空氣中長大成人,不能讓他稚嫩的嘴唇說那些粗俗的言語

有點生搬硬套的感覺,這個故事的背景硬套到中國當時的環境太誇張了。
國外男人的風流和國內舊時代男人的風流還是有區別的。國內還是封建保守的時期,男人雖然風流,但是不可能在多年以後就不認識他多年前同床共枕的女人,國外的風流男人就沒有底綫了。
而且國內的女人如果有了他的後代,按照男人傳宗接代的思想,自然會去爭取博寵的。國外的女人不會指望這些,國外男人是絕對不會被孩子拴住束縛的。
看來還是文化有別啊,所以這樣的故事是不會發生在中國的。

我完全能夠理解女主角的感情,因為深有同感,小女孩時代的感情是最真實的。也許就是因為一個眼神一句話,她義無返顧地愛上了他,她毫無閱歷毫無準備地一頭栽進她的命運里就像跌進一個深淵。真的是個深淵,命運的深淵~她第一次進入他的房間的時候這個小女孩像是一個朝圣者小心地觸碰著心中的圣地,那個曖昧的房間。我想她所付出的那份愛是一個女人可以付出的最真的愛。這個女人一生只為一份愛活著。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在那個自己愛著的男人的生命中是個特別的存在,她也一樣。她不愿意他們之間存在陰影她不愿意成為他的累贅,于是她走了,她帶著腹中的孩子走了。看到這里我想:我喜歡這個女人。 而讓我困惑的是那個男人的一次次遺忘。這樣一個特別的女人那樣一種重復的場景`````` 太遺憾了 走的人都會回來可是記憶為什么不回來?真是太遺憾了~他總是遺忘。“我一回來就去找你”一句看似諾言的話,看似卻并不是。或許在他說的那一瞬間并不是隨口說說而已,但事情沒有發生他沒有去找過她,諾言與謊言只是一字之差,但這似乎也不能叫做謊言,關于承諾

歷史的案例有司馬相如,近代的案例有徐志摩、郁達夫和胡蘭成等等。
再說說徐靜蕾,我很喜歡,想了半天,昨天才想明白為什么,因為有種文雅下面的悶騷,既有女學生的清純,又有知性高貴的一面,還能有**的另一面。
不過話又說回來,徐靜蕾的電影,凡是她演主角、或者戲份較重的片子,都很文藝而無味,比如這部、比如《太陽照進現實》,而她演配角的電影,比如《新宿事件》《投名狀》,她在其中就是一個花瓶。
這片子作為文藝片算很好,算商業片就不成了,不知票房如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與你無關這句話說出來了就還是有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