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首內心的歌,在疲憊的生活奮斗中,每當回頭看去,總會有一個很起碼的狀態讓我們滿足,對他們而言,不殺人就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不聽那BULLSHIT的命令,就是滿足。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戰爭中的“苦”,別樣的苦后,總會有別樣的甜,也許別人看來沒有什么味道,但因為有了先前的苦所以,甜在自己的心中,也理所當然。
在所有彷徨的追逐中,體驗自己的苦,享受自己的甜,才是自己的路。在自己的大海中,彈奏那屬于自己的樂章!

透過導演的鏡頭
下的伊拉克
想起前幾天看的《戰爭之王》,
是什么導致了這場戰爭
那些無辜的孩子,婦女
希望他們能漫漫好起來

很喜歡影片的主色調,一種溫暖的大地的顏色。還有普契尼《托斯卡》主旋律的運用。
布萊恩·德·帕爾瑪 Brian De Palma真的用很大的勇氣放棄自己擅長的東西,而嘗試著各種拍攝方式(移動、固定、遠、近、日光、夜視、直視、監視……)以及讓各種媒介(膠片、影帶、電視、網絡、圖片……)進入鏡頭,豐富的類型視覺去承載一個關于戰爭人性的故事。
2007-12-08

本片與我們習慣欣賞德·帕爾馬的其他片子有些區別,我是從《剃刀邊緣》喜歡上他的,就《剃刀邊緣》來說吧,那是一種對犯罪的迷戀和玩味心態,我們究竟能從犯罪過程中找到哪些值得回味的東西?而這次的《節選修訂》(這個概念作片名似乎有些牽強,放在邁克·摩爾的影片里會更合適一些)讓我感覺這個一向游戲犯罪的導演真正的被犯罪觸動了,以至于沖動的將一切丑惡嘴臉公諸于眾。
影片大多數視角采用的是各類記錄工具的客觀視角,一開始用DV紀錄的士兵薩利在影片中途的死就很好地說明了這種排除掌握記錄工具的人的情感混入整個影片的可能。
對于吸引眼球的商業特征來說,這部影片并沒有同期上映的《Cloverfield/科洛弗檔案》那樣采用一個連續記錄的方式強調真實性,更沒有此處無銀三百兩的對影片本身的身份加以說明,相反在影片開始就指出這是一部虛構的電影,當然這里可能也有考慮影片內容涉及本國軍隊內幕問題的原因,但我想邁克·摩爾那樣的電影都可以堂而皇之的贏得金棕櫚,這一方面的因素肯定是少之又少,導演是為了少給發行方帶來麻煩而已。
不知道該怎么評論,因為看到最后一幕真實的伊拉克畫面,配著Puccini的歌劇音樂,我都有點撐不住而崩潰了.
影片有點紀錄片的風格,模仿各種場景不同的攝影設備,表現出節選拼湊成的一部影片.雖然個中人物性格并不特別豐滿,但戰爭的殘酷卻是扎扎實實的體現了.
9/11是人類歷史上慘痛的一幕,但伊拉克又如何不是呢?美國政府的極端報復,導致駐伊士兵生命安全越來越無保障而心理壓力劇增,可士兵們繼而又把仇恨發泄在無辜的伊拉克平民身上,難道這就是人類的原罪么?
當我們的社會在逐步現代化更加文明化的時候,戰爭所導致的行為卻依然那么黑暗和殘忍,唉,人類真是無可救藥的動物...
愿那些無辜死去的人得到安息,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伊拉克人,愿那些十惡不赦的罪人們永沉地獄!

優秀!《節選修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5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