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該發生的都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也發生了。
一場精蟲上鬧的戰爭帶給太多剩人的是榮譽與噩夢。
一夜夜中東噩夢給美國的70后注入了嗜血的種子,80后也被暴力文化所吞

政治是最黑暗和霸道的,對于國家來說,個人算的了什么?“止損”就止損,讓你回去你就回去,不回去就逃兵,就叛國,義務參軍為國而戰,后悔了吧?!參軍滿役了還是得回去打仗,這是國家的需要,這是愛國@!都是戰爭惹得禍,美國咋就這么好戰呢,反戰電影也拍的最多,依然如故,你拍你的電影,我征我的兵我打我的仗,“美國佬”要維護世界和平消滅恐怖分子。不過那個“止損”政策也太霸道了吧,人家本來義務參軍為國服務的現在確逃脫不了又得回去被迫參軍了。電影最后男主角沒去墨西哥還是回去伊拉克了么?片尾的時候最后一個鏡頭特寫不是顯示他額頭上的疤了,說明他又“屈服”于“止損”政策回隊伍了??(里面的音樂不錯)

這兩天聽新聞,在電視里看到美國的老兵們在白宮門口抗議示威,反對美國卷入到對利比亞的作戰當中去。利比亞石油資源豐富,因為毗鄰地中海,被稱作是歐洲的油庫。
經濟學中有一個說法叫資源詛咒,是指有的國家似乎得天獨厚,有很豐厚的自然資源,但是這些自然資源并沒有給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富足的生活,反而使國家陷入爭斗與貧窮。塞拉利昂的鉆石(相信看過血鉆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伊拉克的石油……所以有人把這次法英美和北約對利比亞的空襲行動稱為“十字軍東征”,只不過這一次領頭的不是羅馬教皇,目標也從“遍地留著奶和蜜”的耶路撒冷變為地下滿是石油與黃金的利比亞。
接觸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和制度(比如美國法庭的陪審團制)后對美國還是很向往的,沒想到即使是最主張人權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煩惱,這是我第一次聽說stop-loss這個詞,強制返征很容易讓人想到我們古代的征兵制:“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這是杜甫的兵車行里描述過的場景

首先這不是一部商業大片,所以場面不可能華麗,也不會有多少特技,只能走心理震懾路線,讓觀眾感同身受,以獲得好評。
在影片當中這些回來修整的士兵生活一團糟,ALL ARE STUFF AND FUCK THEMSEVS UP,但是鏡頭的選擇,轉換等等等等也是一樣的糟,鏡頭的糟糕是否就能告訴別人戰爭很糟糕呢?片頭一段戰斗場面,既不猛烈,也不精彩,算什么?充數嗎?如果要表達主角經歷的東西,那么用間隔回憶的方式就很好,這個方式也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手法,為什么不一直這么用下去?開頭完全可以用主角在回國的飛機上開始,看著窗外,看著自己旁邊剩下的隊友,回憶起戰場上發生的事情。
止損,a really ridicular reason,一個可以大加發揮的題材,本可以做的更好,但是,沒有看到更多的沖突,力度不夠并且太單一,從欣賞的角度上來說,是在是沒有什么值得欣賞的東西。
好料做成了爛菜,好評只因反戰!

拒絕再戰:StopLoss是為了什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1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