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電影可以說是國內影迷中既熟悉但又不熟悉的一個領域。要說熟悉,馬吉德·馬基迪的《小鞋子》和阿斯哈·法哈蒂的《一次別離》都是電影愛好者和電影專業學生的入門必修課,戈達爾關于阿巴斯的那句名言:“電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更是早已經深入影迷心中。要說不熟悉的話,國內學術界對于伊朗電影的研究依然匱乏,這與伊朗電影這二三十年來在國際影壇享有的聲譽并不匹配。伊朗電影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今產出了大量優秀的作品,但是在國內的宣傳推廣也遠遠不到位
[http://ent.sina.com.cn/2018-05-31/doc-ihcikcev4716700.shtml]
《三張面孔》是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第4次選送戛納,第1次入圍戛納競賽的作品。前3次來都沒有空手而歸,分別獲得最佳處女作金攝影機獎,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獎,導演雙周單元金馬車獎。他在2010年被伊朗逮捕入獄,被下達為期20年的拍片和出境禁令。和8年來所有他作品參展的影展一樣,戛納發布會現場象征性地為他留了一把空椅子。
有鑒于他的遭遇,世界各大影展經常邀請他的作品參展。他相繼獲得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和柏林影展金熊獎

《三張面孔》帕納西眼中的禁閉村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