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其實也應該嘗試去做一些跟自己生活沒有關系的事情。
--龔舉人
其實誠如導演自己所說,這是一個很倉促的作品,當然在很多人看來也很粗糙。但是無論粗糙與否,是否有很多的bug,笑點是不是沒有照顧好所有的人。導演和一群演職員們一起講了這個的故事,而且講的很好很完整,我很喜歡。就像是片子里的各位角色,用一大堆意外完成了一個很粗糙的“春晚”一樣,他們也一起完成這部瑕不掩瑜的電影。
片子里除了那些非常臉譜化的主創團隊角色,也有很多喜歡的小角色。比如說“不見了”的原導演,亂頌一首海子

剛開始我在想真的有這么搞笑的人嗎?然后我在想,編劇怎么找到這些人的,因為她們塑造出來的形象就是一個個認真搞笑逗比的普通人,然后怎么編出這些臺詞的?看到一半,我在猜,這些人就是本色演出,然后盡情投入到這場電影里。
電影講的是在加拿大的華人們舉行了一場春晚。一個華人社團團長帶領著她的團隊策劃了一場春晚,當地已經兩年沒有舉行過春晚了,說是團隊,其實是一群很不專業的人[破涕為笑],有還在讀書的大學生、慕名而來的游客當志愿者,還有在這邊工作了很久的大齡女青年和男青年

創意很好,出發點很好,但是只拍出了亮點,缺少整體。每一塊都過得去,但縫在一起更像小丑。如果能再打磨一下,舍棄低級的諧音等低級梗,加入一些對春晚、形式主義、海外華人現狀、文化沖突、人性等角度的高密度內涵。
在所有能諷刺的內容中春晚最沒有必要
春晚只是一個命題八股文。4個小時沒開始,3個半小時已經沒有了,開場歌舞,團結,兒童節目,戲曲,感動,熱點,必要有,語言類是唯一能發揮的地方,但最后也要扣中核心24字。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歌迷戲迷影迷,不可能期待這里的作品。它的播出
啊呀,真是忍不住的笑啊。
這個團里面的人都好職場,特別會。你看那個做海報的人,匯報工作時候的節奏,太會了太會了,首先說,我們團隊開始了做這個宣傳,然后馬上說,誒老趙,你們那個場地怎么樣了,立馬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后面說要跟大家說海報的事兒的時候,用問句先問大家,大家有什么意見,大家說的意見都記下來跟設計溝通一下,馬上工作就出去了。然后后來跟大家匯報海報成果的時候,也特別有手段,先擺出來第一稿,當然是牛頭不對馬嘴,特別拉胯,然后出來第二版,大家會覺得,嗯,對比特別強烈

用偽紀錄片的形式,記錄了海外華人想自己辦一場春晚,于是幾個人湊在一起,從選節目到拉贊助還有宣發,以及最后春晚表演,大家都很一本正經的在做事,但卻充滿了荒誕和黑色幽默。里面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重新定義了“盲人演奏”,作為主要控場表演的不是盲人,但是表演阿卡貝拉的的確是三個盲人,可以理解為不是盲人的人在“演奏盲人”。從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并不像是一部常規電影,更像是一部綜藝紀錄片,而出彩的地方是因為聚焦了漸漸開始被人吐槽和詬病的春晚這個話題

“一場很(沒)有必要的春晚”一流的喜劇片 可太好看了,大家都去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