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這個電影。佩佩的青澀中暗藏的生猛,阿豪作為小混混卻難得溫柔,花姐的市儈與心機,香港父親的溫吞內斂,這些主要人物都稱得上可圈可點。
在這一波搶眼之中,唯有倪虹潔顯得過于打眼,好像去錯了片場。首先,她不像一個隱姓埋名的深圳二奶。很奇怪,在倪虹潔身上找不到歲月感。這對一個普通女人來說當然是好事情,但是,對于演員,在扮演一個年歲已深且身份曖昧的角色時,她過于“年輕”就會使得人物表層化,舉止浮夸。她那招呼客人的樣子,就感覺是經過奮斗而來的,正經有房有車的深圳初代

@2023.3.26 14:00 萬達重映。
從小在廣東,從來沒有過過春天,也沒看過冬日飛雪。
南方的天氣總是那么濕熱曖昧的,大家總笑著說怎么冬天剛過夏天就來了。這里的冬天從來也不會太冷,印象中有一年寒潮來襲,也只有霰飄落。
每個人的青春總有那么幾個心悸的,難以言明的片段。電影里少男少女的感情,就像南方那曖昧不清的春夏一般,生長著糾纏著。某一瞬變得無比炙熱,快要中暑一般,卻在下一秒急轉直下落入冰點,就像打開夏日里的冷氣柜。
于是朋友離開,心中的男孩也再無影蹤。成長總是那樣突如其來
在影院看了重映。自己看的時候有很多片段不忍心看就跳過了,但是在影院,佩佩忍著委屈和Jo爭吵和打架的畫面和聲音包裹著我,這也是電影院的魅力(什么,居然有一點BDSM的意味在里面?)所在8。
音樂真的不錯,電影院里看效果更好。我這種從小生活在普通話和粵語里的人對里面的語言和語言帶來的感受、文化、思維也感到熟悉。
粵語對于我來說一直是他者,是媽媽上班時和同事說的話,是她作為一個不是本地人卻要爭取本地人認可融入小圈子許可證的工具,是她語言天賦的證明
“重新定義了青春片。”
“本片正式宣告華語青春片進入2.0時代。”
……
從媒體到影評界,再到觀眾,都是——
“當我們談論《過春天》的時候,我們都在談論青春片。”
《過春天》無疑是近年國產青春片中有特色有新意的佳作之一,但我在看到它“青春片”的底色的同時,也看到了“深港分隔線”兩側的眾生相。
因為工作的關系,影片中的那些人物,我幾乎每天都在面對著他們。我和他們并無深交,一般情況下也就是“一面之緣”,但十余年上百萬的“一面之緣”累積起來,再加上我平時通過資訊對他們的了解

被凈化的《過春天》與懸浮的香港想象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