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的電影《沉默》,講述了安娜帶著兒子約翰與姐姐伊斯特一起乘著火車旅行。結果因為伊斯特病重,不得不暫時停留在一個小城市。故事就講述了這兩天一夜的情況。
電影的大背景是戰爭時期的歐洲,有飛機的轟鳴聲,包括小男孩約翰游戲似的模仿飛機的聲音,都交代了平民對戰機轟鳴表示習以為常。而在電影將要結束的時候,坦克明目張膽的開進了旅館下面的巷子,也表示形勢越發嚴重。
在這部基本說不上任何劇情的電影里,讓人揪心的是姐妹二人的關系。
姐姐伊斯特是一個知識分子,翻譯家,老派的發型,干練的職業套裝,都顯示她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厲的人。即使在病中,期間要起床去見妹妹,也會把頭發梳理得一絲不茍,穿上正裝。但是,這樣一個女人,還身患重病,抽煙酗酒,本身就處于一個巨大的沖突中。包括她的自慰,她的酒精依賴,煙草依賴。她處于極度的痛苦中,而卻嚴格要求自己。并以家長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已經成年的妹妹。
妹妹安娜猶如一個叛逆期的少女。雖然是帶著孩子一起出門,但是她卻如一個單身女人般自由。一住進旅館,她就自顧自的去酒吧喝酒,尋歡作…

旅行,三個人,一趟匆匆的旅行,一天時間,把人物的性格、氣質、心理、生活習慣,以及她們之間長期以來心理上的影響、他們之間的矛盾,彼此之間的看法,表面的、內心的,展現得淋漓盡至。
靈魂,此部片子的靈魂在于最后的獨白,伯格曼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通過Ester的臺詞“我們想讓別人端正態度,但那發覺那根本沒用,那股力量太強大了,我是說那股黑暗力量,令人恐懼的力量,在鬼怪和精靈中間,你必須萬事小心”,Ester表情的轉變,似乎看到了黑暗,伸手去抓真理,卻落了空,感覺那么地無力,為何明明那么深切地愛護著自己最親的人,卻變成了仇恨,到底什么是愛?為何上帝總是沉默,接著馬上否定了自己的信仰“我只是在絮叨,不需要再去討論孤獨了,那只是浪費時間”。
肉體,當屬世之人以物質肉體為主,情就變得淡了,親情再怎么親也親不過自己心中的思想,Anna對姐姐的尊敬崇拜,卻是時刻壓抑著心中的自由的原因,心中的思想時刻反駁著Ester的思想,從而變成害怕、憎恨,因為那侵犯到她心中的信仰,當Anna在與姐姐爭吵后,感覺到親情的決裂,以及…

博格曼說:這是上帝的沉默。其實,也即上帝死了。
從精分的“超我、自我、本我”來看,姐姐如同超我的“道德原則”去規范、監視自我及本我(妹妹及其兒子混合體),而自我及本我依循現實及快樂原則,總在尋找突破超我的束縛可能(妹妹的性愛、兒子懵懂中“自我世界的游戲”等)。
從隱喻來說,世界秩序(超我、上帝、大他者)已經衰弱、病態乃至接近崩潰死亡,大戰來臨之際(坦克進城),人們(妹妹的性愛、人們的娛樂、老者的吃飯等)渾然不覺之中,卻也隱含最后的瘋狂享樂。

作為伯格曼上帝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沉默”始終圍繞在“愛”這個母題上。無論是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在詮釋著這一母題。
很多人認為“沉默‘是以上帝的沉默來默默注視人間的生活,然后認為伊斯特是靈魂的代表,安娜是肉體的代表。我很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劇中還有小孩還有小矮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怎樣解釋伊斯特手淫的那一段情節。在我看來,伯格曼的電影始終縈繞著一種”孤獨“,因為孤獨而渴望,通過種種方式來表達和滿足,無一例外的是尋求愛來滿足。也許是個人童年的原因,這部片子仍然洋溢著伯格曼小時候的遭遇,不同的是,借此了反應了更多的心理與現實問題。
一、伊斯特
影片一開始就描繪了伊斯特的與其妹妹的不同,在火車包廂里十分熱,她妹妹穿的是象征開放式的抹胸裝,而她卻穿了象征保守的西裝,裹得十分嚴密。通過她咳嗽與抹血可以推斷她得了不治之癥,這個病讓她與妹妹之間產生了隔閡。不治之癥的伊斯特卻也毫無節制:吸煙喝酒。做著毫無意義的翻譯工作,讀了很多書卻依然無法解釋很多東西,影片最后與安娜的爭執中安娜把伊斯特的問題一針見血的…

“沉默”人類的第一樁謀殺案,便是該隱殺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