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inertia an irredeemable sin? Can one still prove the worthiness of his existence when he fails to fulfill the bourgeois society's expectations of him as a rational subject and reliable labor? Is the disobedience of order and middle-class morals still meaningful when one grows older? A barrage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re thrown upon the audience, yet Malle provides no hopeful solution in the movie.

不知道哪來的那么多星,天生不苛刻,看電影更是,看到有點喜歡的,毫不吝嗇就“五星上將”了,呵呵。
還是路易馬勒,不過是早期的作品,陷入情節中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主演maurice ronet的眼睛,不可能逃避的深邃吸引力。
剛在療養院里擺脫酒精出來的亞倫重新踏入社會,卻一無所有,美國妻子桃樂西因為他酗酒的緣故和她離婚,在他離開療養院的前一天,他和醫生談到重新生活以及將來的打算,他說了一句難忘的話:我不是焦慮,而是對那種持續焦慮的專一感覺。就像很多有各種癮的人一樣,這句話道出了本質。戒掉酒并不難,而如何戒掉引起這種對長期情緒的依賴的根源,卻絕不是一個普通醫生所能解決的問題。亞倫的善感和心理上的羸弱是如此讓人心動,他整日呆在療養院的房間里剪報,那些關于自殺與死亡的新聞,瑪麗蓮夢露蒼白的微笑赫然顯于墻上。伴著妻子桃樂西的各種照片,喝水,撥弄插在瓷娃娃身上的美國國旗,還有一個木頭日本娃娃的腦袋……早晨起來時那段對亞倫的人物刻畫生動至極,他一邊挑選他離開療養院第一天的各種裝束,一邊自言自語地以stop結束

路易·馬勒已經看了兩部,一部是《鬼火》,講一個酗酒者
阿倫(不要被酗酒這個名稱所誤導)自殺前的歷程,他從精
神治療所出來去見以前的朋友、相好,大概希望獲得某種精
神幫助,得不到,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拒絕,一切都在友好對
待之中,但是得不到。記得片尾是“你們不愛我,我也不愛
你們”我不善于描述情節過程,我只是想說這部片子正式徹
底地吸引我開始注意電影的畫面、鏡頭的搖動、切換,感覺
每個畫面都象畫,不是那種漂亮的風景畫,大概這是黑白片
特有的魅力。有個鏡頭看完整部片子后,返過去特地又看了
一遍。那個鏡頭是阿倫坐在巴黎一個熱鬧的露天餐廳,他重
新開喝了第一杯酒(或許是喝之前,人已經開始恍惚,這是
他開始放棄的轉換點),這兒是個典型的全知視角向人物視
角的轉換,周圍三三兩兩走過的人群開始變得漂忽、流動起
來。“酗酒者戒酒后的第一杯就象經歷一次死亡”,這是后
面的一句臺詞。
我截取的一些畫面.
http://www.stbook.com.cn/zhounan/image/guihuo.html

Je ne veux pas viellir, mes souvenirs des amours et jeux me torturent. Je me cache dans l'alcool, pour m'enfuir du mariage mort en Amérique. L'ivresse me capture à Paris, tous mes amis deviennent des ennuis, écrire des livres, organiser des banquets, on accepte l'age. Je me tue. Mais pourquoi je ne veux pas partir avec Lydia amante? Je ne peux plus vivre à New York comme un visiteur.

一個精神似乎有問題在看病吃藥的人。
“中國的思想家,是純粹的享樂主義者。”
“什么都摸不到”的感覺
隔離久了,就難以融入原來的生活。
他自殺是因為兩人的關系差了,他要給對方留下傷痛。
不太懂,那些臺詞,那些聚會,對白,很普通的樣子。

“鬼火”現象級劇情片 Le feu follet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4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