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曾經寫下:“上帝,如果我心仍澄澈清明,我將寫仇恨于冬末的冰上,等待太陽升起,一切消弭……"
——題記
歐洲電影《太陽高照》講述了三段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民族仇恨背景下的愛情故事。仇恨帶來的戰爭留下了一片千瘡百孔的世界,然而,戰爭會被慢慢遺忘,仇恨的冰河,果真能夠在無數個太陽高照之后漸漸消融嗎?這部斬獲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獎“的影片,用其獨特而又多元的電影語言,試圖告訴我們,也許時間,是仇恨最好的解藥。
二十旬春秋,等一場太陽高照。
<圖片1>
在同一塊曾經叫做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同樣是一個塞族身份的女孩和克族身份的男孩,寫下了三段在戰爭中有著相似不幸的愛情故事。而這三段故事,都有著十足的藝術張力。
1991年的伊凡與葉蓮娜——“惡魔也無法阻止我們跳舞”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夏天,巴爾干半島的陽光依然明媚絢爛。青草繁茂的湖灘上

《太陽高照》是迄今看過的涉及前南種族沖突的電影中最隱晦最內斂的,體現戰爭氣氛的戲碼寥寥無幾,反倒是通過對光線的巧妙運用,尤其是幾段直面描繪陽光的畫面被賦予深邃的情感訴求,時不時升騰而起的奪目光芒涵蓋了大過于任何陳述的寓意。
導演選用一組演員來講述三個發生于不同時代的愛情故事。第一個故事發生于1991年,時代背景死解體后戰爭前的南斯拉夫,克族少年Ivan和塞族少女Jelena是一對天真的小情侶,無憂無慮地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片頭的鏡頭是青草地、小溪流和伙伴們打鬧玩樂的聲音。作為號手,Ivan最開心的時刻是為Jelena吹奏美好的曲子。悲劇的發生是驟然的,正在演出的Ivan目睹Jelena被哥哥抓回家,一路狂奔追隨而去,卻被檢查站的士兵攔住了,正值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刻,無法穿越鐵絲網的Ivan吹起了小號,當樂聲傳到Jelena家中哥哥怒不可遏,沖突加劇,Ivan被守哨士兵的子彈射死。第二個故事發生于2001年,一對塞族母女回到滿目瘡痍的故鄉,唯一的兒子在戰爭中死亡,用女兒Sasa的話說,克族士兵對待她哥哥和對待狗是一模一樣的

男女主應該分別是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的人。影片中沒有戰爭的場面,卻通過不同時代三對戀人間的愛恨糾葛,映射出了兩個國家和民族間的仇恨,確實厲害。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第一個故事中兩人并沒有發生關系,第二個故事中兩人發生了關系,第三個故事中兩人有了孩子。并且,從結局上來看,第一個故事中男主的慘死,到最后一個故事中兩人若即若離的感覺,貌似一切都在發生好轉,這些都應該表達了導演對未來兩個國家與民族間和解的一種期盼,非常棒!

電影《太陽高照》是2015年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大獎的獲獎作品,雖然目前在國內并沒有太多的影迷關注過這部電影。但這卻是一部年輕、熱情、好看,又絲毫不減深刻嚴肅的電影。
在其看似陽光明媚的名字背后隱藏著三個無比沉重的故事。在結構和概念上,電影和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比較相似,即所謂的三段式電影。
導演馬塔尼奇也同樣刻意選擇了同一對男女演員來出演三對不同時空的戀人,時間跨度從1991到2001再到2011。只不過《最好的時光》只是侯導任性而私密的個人創作片段,而《太陽高照》卻背負著一個厚重的歷史背景。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自古以來便被成為“歐洲的火藥桶”的巴爾干半島。該地區曾經完屬于一個完整的南斯拉夫國家,之后由于自身發展問題與外界干預力量的介入,南斯拉夫于1992年至2008年分裂成若干個基本按照民族邊界劃分的國家。
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國家。1991年,克羅地亞宣布從塞爾維亞人所掌控的南斯拉夫中獨立,其境內的克族與塞族人開始發生武裝沖突,克羅地亞獨立戰爭爆發。

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三場從戰爭進行到城市重建后的愛情,它們無不因戰爭籠罩著悲劇色彩,傳達出反戰思想。精彩之處在于電影處理這三場愛情時,既反復強調了時空真實感,又通過相同演員、相似故事、相同或改變的意象賦予其輪回般的虛幻感,每個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即使人生做了不同選擇也無濟于事,甚至不反抗時的創傷更為深重。但這種悲哀最終被一個有希望的開放結局沖淡,進而領悟到始終將一切籠罩的燦爛烈陽、還有始終流淌著的給人以童年安慰的河水

戈蘭·馬克維奇出演,太陽高照:有時死亡并非終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