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力量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詩詞和音樂一直是你的人生最愛,私人禁地。如果有一天你放下了經典詩詞,也厭倦了流行音樂,是否覺得人生意興闌珊,索然無味?如今國產爛片濫于街,媚世英雄充于市,這個所謂主流價值文化市場充滿銅臭和朽腐。生活在這種無聊和無奈的氛圍中,你恨不能閉目塞聽,充耳不聞,倔強地堅持去尋找自己的一方凈土。
那好,現在!就是現在,央視《經典詠流傳》溫情來襲,直刺心扉。詩詞經典,音樂流行,完美交融,如泣如訴,喚醒你沉睡的記憶,滋潤你干涸的景仰。有種似是故人來,相見猶恨晚的感覺,不是么?
<圖片1>
下面說說我認為幾首好聽的曲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節選: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中國古典文化的天之驕子,騷年眼中的男神。
這首詞中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

1、嘉賓陣容:歷史學家、文學家、國家隊里的音樂家,而不是一堆人說相聲,喧賓奪主!!!重要的是歌!!!歷史學家介紹詩詞作者背景,文學家賞析一下,音樂家說說這歌。。。專業,精煉,不要啰嗦。。。
2、最好有一定的邏輯順序,比如一集一個主題,或者一個詩人,或者一個時代。現在的太雜揉零散了!
3、私以為可以最后搞個演唱會,這樣有了最終目標!!!那個觀眾點亮心的行為個人認為形式主義了。至于怎么遴選進入演唱會的標準可以現場投票也可以播出后投票吧。
暫時想到這么多,其它的想到再寫。。

目前只看了一期半,說實話質量對不起這個高分。從內容上講,新編的曲子除了支教老師的苔以外,其它都不怎么樣,旋律不出彩,又挺相似,聽完就忘了,還要間插一些80年代的經典在里面,瞬間把新曲襯成渣渣了。嘉賓點評廢話太多,尤其是曾寶儀,每聽一首就要流一次淚,還有那股揮之不去的臺灣綜藝感,特別尷尬。其實央視完全有能力把這個節目做到名正言順的9分的,但不知道是不是現在人才都走了,還是越來越向娛樂綜藝靠攏了,并沒有在這個節目看到太多經典詩詞的內容,反而在突出明星和嘉賓

我得承認,聽完這首古詩新唱后,這兩句歌詞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古人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大概能體會了。
歌手曹軒賓,來自陜西西安,用當地的方言演唱了這首別君嘆,賦予了這首歌獨特的魅力。在如今普通話大力推廣的時代,用方言演唱歌曲并不普遍。傳統印象里,方言作為地方特產,受眾小,局限大,似乎難登大雅之堂。然而,別君嘆這首歌,偏偏就是例外,其在近幾期節目中脫穎而出,令人感動。西安話獨有的韻調,碰撞上傳頌千年的詩詞,構建了一幅空曠遼遠,隱隱有悲涼之意,又摻雜著灑脫豁達的多層次畫面
“經典詠流傳 第一季”太過期待了所以略失望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