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代算是可以了,故也算是流暢,但我們如果以我們如今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的話。還是覺得很粗糙。
我說的不僅僅是特效方面,而是30年代好萊塢那種白人至上,土著被設定成愚昧無知,對巨獸無比恐懼,而“英勇”的白人卻組成了小隊,去對抗“兇殘”的巨猩。這也或多或少地,凸顯了西方當時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
最后,那一句殺死巨猩的不是子彈,而是愛情。我覺得更是對白人的一種諷刺。誠然,如今的西方社會對種族歧視也有不同的意見,甚至有點矯枉過正,就拿近年的電影來說可見一斑。

影片《金剛》里上演的大猩猩,符合科學、文學和電影的各種不同的傳說。其實大猩猩是兩位導演相互妥協的結果。其中之一是梅里安·庫珀,他起初以他喜歡的作品——迪夏宇的《在赤道非洲的旅行和冒險》為原型,想到的是一只兇惡的怪獸。但是歐內斯特·舒德薩克卻立刻考慮到一個有人性的、可愛的金剛。按評論家辛西婭·厄爾布的看法,露絲·羅斯(舒德薩克的妻子)作為電影編劇,對影片的設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她突出了金剛與少女之間純樸溫柔的愛情,這樣就使大猩猩變得溫和
很多的特技技巧我還是不知道當時的攝制組是如何拍攝而成的,在1933年能夠看這樣一部片子確實是一場視覺盛宴,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將電影視為商品,其實也未嘗不可取,因為把電影看成商品,無數的好萊塢制片人才能想法設法的將商業電影做大做強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這樣的氛圍無疑是利于電影的發展,直至今日美國好萊塢的電影還是被世界人民冠以視覺盛宴、奇跡等詞,一個國家科技文化的強盛,很大程度上都離不開各個層次人們的創新,只有人們的思想是不斷進步的,這個國家便是不斷進步的。

令人驚艷的的特效怪獸電影,后來的翻拍雖然技術有所進步,劇本也打磨得更細膩,但也僅僅是在這一版的基礎上做得更好而已,這部1933年的《金剛》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有人說,這版金剛濫殺無辜,喜歡不起來,但其實只要你仔細想一想就會意識到導演和編劇這樣處理其實是更加真實地反應了金剛的本性,因為它畢竟是一只巨大的野獸,沒有人類那樣懂得憐憫其它生命的感情,但它對于自己喜歡的人或者物品是會懂得不去傷害甚至去保護她的行為,讓人倍感意外

“金剛”歧視,產生恐懼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1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