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最早看的時候是這電影剛出來的時候,當時看有些晦澀難懂。現在看來確實還不錯,我認為這部電影主要是圍繞戰爭和人類意識靈魂而展開的。電影中不管是女二被俄軍俘虜的那段經歷,還是進入日本理想國的那段經歷,都是因為戰爭的爆發而產生的,對于有過這兩段經歷的女二來說肯定會和在理想國里生存的人們有不同的想法,因為她知道真正和諧的理想國并不是這樣的,而是最開始她所待的部落那樣才對。對于女二來說兩處都是地獄,靈魂都是被控制的,都是有很多限制的

因為誕生于隱性遺傳病的,本沒有意識的部落,所以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一片空白;
因為在戰俘集中營中飽受凌辱和摧殘,因此誕生了類似于意識一樣的恐懼和仇恨心理,所以對人類意識中的惡充滿了厭惡;
因為在日本的生命主義社會中被束縛和管制,因此誕生了反抗的想法,所以對人類意識中的善充滿了質疑。
最后,在用死去抗爭這個她眼中虛假的社會失敗后,她在實驗中再次回歸無意識,并認為自己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
她,彌亞哈之后決定讓全部人類都摒棄掉意識中的惡,也摒棄掉意識中的善

隨著近期《攻殼機動隊》預告片接連不斷的曝光,3D制科幻題材成為原著黨們熱血過冬的燃料。
不過說到日本科幻未來的大師,恐怕唯「伊藤計劃」的江湖地位不破。
雖然這位科幻小說天才,09年不幸因病去世,遺作僅《尸者的帝國》《和諧》《虐殺器官》三部曲。
<圖片1>
但是,僅憑其死后,《和諧》依然榮獲「第30回日本SF大賞」及「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特別獎(首部日本科幻小說獲得這個獎項,此獎屬科幻小說界的“小金人”)來看,其精彩程度至今后無來者。
作為炙手可熱的科幻題材,日本著名科幻作品工作室Studio 4℃在15年公映了《和諧》劇場版,素來以CG動畫稱強的4℃,在影片中熟練切換的2D、3D嫻熟之余,更是向原著做出了極大的尊重與還原,保持了其作品一貫擁有極高美術性的特征。
當然,在瓢姐今天和小伙伴們聊《和諧》這部影片之前,還是要打個預防針,在劇場版上映之前,許多大號只預測了一個結果:
<圖片2>
比起天朝子民素愛的《三體》式燒腦,Harmony 塑造的未來世界觀格局鋪得茲大,內核囊括的茲深。

三部曲里最喜歡的一部(指小說),看小說體驗更好,不過有動畫已經很滿足了。尸者帝國看不下去(指小說),我對圓城塔有偏見。
本文針對一些常見評論,發表一些看法。
本作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抹黑俄國。
殺戮器官都在指名道姓罵揚基佬了,美國被黑的更慘。
對白太多,不好看。
確實,但小說就是這樣的,所以拍成的動畫不適合喜歡大場面、打斗場面的觀眾也很正常。臨死前會想很多深刻一些的東西,也很正常吧。
尸者帝國與前兩部的反差極為強烈。伊藤計劃只寫了個梗概就去世了,是圓城塔寫的。
這是個偽善的世界。
人類不應該對任何人的死都感愧疚,明明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人。
大家互相愛護,連不認識的人的死都感到悲傷。
強制性的自責自己,為何無法阻止,這樣的世界太變態太噁心了。
意志,或是有宗教稱為靈魂類,看不到摸不到。
但此刻我為了自己還能煩惱感到幸福,因為那代表我還具有意志
「我」是存在的。
意志,在劇(書)裡的定義,是指多種欲望感情互相競爭產生的一種狀態。
藉由意志競爭被選上的過程,叫內心糾葛或選擇。
就像我看了某樣商品,到底買不買的內心糾葛一樣的東西。

同事科幻天才伊藤計劃的作品嗎,也忍不住讓人與他的另外一本已經做成動畫的《尸者帝國》相比較。
《和諧》的深度是《尸者帝國》無法比擬的。
其中的原因估計也只是伊藤計劃在寫《尸者帝國》序章的時候已經離世。
但是后繼者對尸者帝國的核心也算是比較好的繼承了伊藤計劃的原案,那就是人類的意識與靈魂。
和諧貫穿全篇,無時無刻不再提的,那就是人類本身的意識與靈魂。(個人感覺這里的意識就只指人類的情感)
霧慧圖安來到的日本,是個大家都在互相模仿,連到長相都在模仿渴求著社會認同的國家,人類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成長,人類的生活都完全的在納米機械的監視下渡過,一旦人類出現在《虐殺器官》中出現的大災變,生府就會奪走人類的情感,讓人類變成無意識的群體,來防止災難,而這個防止災難本身的名字就是《和諧》,一個比起災難更令人恐懼的名詞。
相比較《美麗新世界》,《1984》那樣在這個年代可以說是難以貼身體會到烏托邦恐懼的時代。
《和諧》可以說是再一次讓人類感受到了了美好世界的恐懼。
那種細思恐極的感覺,也正是伊藤計劃的出眾之處。

【和諧】個人理解必有偏頗,請友好交流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