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逼了兩個小時!!無數次的暫停,話嘮式的哲學性比起侯麥來說,更能拉進和我的距離!
想好好寫的這篇影評,發現無從下嘴,一下子明白了導演的功力!
我有當一個現實小人物的吃喝拉撒睡的煩惱,也有攀登珠穆朗瑪的覺醒!不會過度讓自己處于不舒服,但是也喜歡讓自己刻意感受到寒冷,覺醒深刻的自我意識,而不被機器的得冰冷所覆蓋!第一次去看病醫生說過一句,人的一生就在于不斷的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己與別人的關系。我想這句話與安德烈的思想是重合的!我扮演過的眾多角色,別人扮演的眾多角色

我們先看一下維基百科對這部電影創作緣由的闡述
創作這部電影的緣由正是劇作家Andre Gregory想做一部自傳作品,朋友Wally提出采用兩個人對話的形式,雙方共同決定將其以電影而不是戲劇形式將其完成(隨后法國大導演 [Louis Malle] 打來電話說無論如何都要參與制作這部電影,也就成為這部電影的導演)。
值得一提的是劇本中提到的波蘭導演[Jerzy Grotowski]、蘇格蘭的Findhorn都是真實的,大家可以去findhorn的官網 [https://www.findhorn.org/about-us/]

其實讀書比看電影更能練習思維。電影是有人演出來情節,說出來對白,講出來演出來前因后果,讓你被動的去接受一個或多個故事,毫不費力,可以一邊吃吃喝喝一邊躺著或坐著舒舒服服的看完;而讀書就是主動的去看,把一段話看到腦子里去,來分析思考它是什么意思,以及它與前文有沒有什么聯系。
而看完這部電影我真的感覺想讀了一本小薄書一樣,而且是速讀……雖然確實有很多處我完全沒明白他們到底在聊什么,有些時候我都不知道我的靈魂飄去哪里了,就生生的看著字幕變化著,內容卻沒留下。但是有一些話真的引起了我的感觸,像是這個人真的了解我一樣說出了我的心聲。有時候,不管是讀書還是觀影,它們的樂趣都在于,你會在不經意之間,聽到或看到一種思緒,一種念頭,一種觀念,與你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相同;或者你正在生活中為其所困的東西,為其煩惱的事務,被書中人或電影人的言行突然點破了,意識到,原來應該是這樣。
電影應該是始于讀物,而讀物與我之觀念,真的是時代變化中最偉大,最善解人意,最溫柔,最真誠的產物了。你記錄下來的文字

我曾經想過,如果將哲學里的名詞術語,以及發明這些名詞術語的哲學家的名字都拿掉,代之以市井俗人的話語,然后共冶一爐的話,會是個什么樣子?
我想了一下,想不出來,再想就頭疼。
后來在《學箭悟禪錄》——Zen in der Kunst des Bogenschie?ens(1948)這本書的中文版——里看到,弓道大師阿波研造(1880-1939)為了要搞明白,跟他學射箭的那個大學哲學教授 Eugen Herrigel(1884–1955)為什么總摸不著門道,就專門跑了一趟書店,翻書看那門哲學究竟是搞什么的?大師才明白個究竟

前半部分說故事,后半部分辯道理,粗略地看似乎言之無物,可實際上,談話中很多點,一句話或一個詞,都能給人極大的啟發,浮于表面或直達內心,在于個人體驗,這是馬勒的微言大義。
自己做的中字,算是用心了
http://shooter.cn/xml/sub/233/233877.xml

與安德烈晚餐:頂級精制的劇情片 如果靠習慣生活,那就不叫生活。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