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小美人魚這部電影,感觸最深的并不是她執著與委屈,也不是她們之間曲折的愛情。而是波塞冬對愛麗兒的愛。作為父親其實是一直在為她好。他可以為了救出愛麗兒去和女巫交換王位,并且成為可憐蟲。他在知道愛麗兒的愛時,說'看來她是真的很愛他呀。螃蟹說是啊。老爸就說'看來我會很想她的。并且用魔力使她擁有雙腿。
他知道女巫的目的,卻一下都沒有遲疑,連看一眼他的權杖一眼都沒有就交換。
反觀愛麗兒,是現在很多年輕女孩子的真實寫照。你要追求愛情自由,你想要的生活。你要有能力,自己搞不定就聽聽別人的意見。自己不行還要一意孤行,最后要父母給善后,還要郁郁寡歡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愚蠢到與虎謀皮,還認不清楚自己的地位,正是因為聲音才讓王子喜歡,卻偏偏拿聲音交換。把自己想的太重,又把事情想的太簡單。
也可能我有點反雞湯了,但從上了大學之后愈發感覺到現實一步步朝我的象牙塔逼近。我可以躲在里面一輩子不出來,但父母卻要承受多一倍的壓力。如果可以,怎樣做到既有王子的愛,又可常伴父母左右。正是童話與生活的區別。

安德烈·普拉托諾夫(Andrei Platonov)是俄羅斯著名動畫大師,長于制作9到12英寸電影,曾經就讀俄羅斯的雅羅斯拉瓦美術學校、莫斯科電影學校等。他繪制的動畫片動作流暢,就如皮膚一般光滑。他經常采用真人做模特,其中就包括他的兒子迪米提。
處女作是于加拿大制片人帕斯卡爾.布萊斯(Pascal Blais)合作完成的一部玻璃板油畫動畫影片,劇本改編自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99)。普拉托諾夫習慣用手指蘸著油彩在玻璃板上畫出每一幀,他認為手指是心靈與繪畫之間相通的捷徑。他利用玻璃的不同層面進行制作,在一層上制作人物,同時在另外一層上制作背景,燈光逐層透過玻璃而拍攝一幀畫面,然后他再通過對玻璃上的濕彩色進行控制來拍攝下一幅畫面。
《美人魚》(The Mermaid)是其1996年推出的一部玻璃板油畫動畫影片,取材于斯拉夫神話的一則寓言。畫面延續了普拉托諾夫作品鮮明的繪畫性,色彩豐富飽滿,充滿北歐式的悲涼倉惶感覺。
少年和老人生活在海邊。冬天,少年從大海里救起一位女子,他返回住處取來衣物想給女子暖身時
在broadway看迪斯尼的經典,注定的不平凡.
故事的結局王子愛上了小人魚,于是他們快樂的在一起.
在安徒生的故事里,王子愛上的是想象中拯救他的女子.于是小人魚只有放手.
王子說,舞蹈是語言,無聲卻勝過任何歌唱.于是人魚為他起舞.
王子說,那個拯救我的聲音,就是我的愛人.于是人魚用父親還給她的聲音向他訴說.
愛得沒有自我的人,最終得不到愛情.
小人魚為了愛情放棄了自己的聲音,自己的大海,自己的生命.
那么我想,安徒生是對的,她失去了自我,除了那個虛無縹緲的靈魂和生命以外為愛而存在的永恒,她真的得不到自己的王子.
做人,還是自私一點好.有愛,不多,已經足夠.有人陪伴,無須生命的代價.

雖然已經在奔三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少女心仍在,為了彌補小時候沒機會進電影院,一下子看了好幾部迪斯尼的動畫電影,感謝科技,讓生活的遺憾少了一點。
童話書里的美人魚,跟電影里的一樣,都是美的。只不過一個幻化成泡沫,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大眾仍更樂意看到happy ending的電影,而看書的時候,卻往往是悲劇更發人深省。
美人魚也是,童話書里的美人魚,教會了我們交換的代價,以及現實的殘酷。
電影版的美人魚,雖說是美好的結局,也包含了不少現實的東西。
就像最受寵的往往是最小的,美人魚是最小的女兒,所以似乎也得到了最多的父愛。
就像契約的代價往往很大,魚尾變雙腿的代價便是小美人魚迷人的歌喉,而也正是因為失去了聲音,王子雖然跟她相處的很愉快,卻很難動心。由此可見,王子也并不是那么膚淺的王子,萬幸萬幸,比白雪公主里面王子好多了,哈哈。
就像小美人魚與王子完婚后就必須離開親愛的父親和姐姐們,對啊,相聚即別離,對于剛剛結婚不久的我自己來說,深有體會。父母始終是最親的,真的是年紀越大才越能體會這種親情。
總之
小美人魚:Remind me of the dream of my childhoo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