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看這部電影了,但是每次看都會笑,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經典吧。
1995—2009,時間過去十多年,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我,那時我還不知道張國榮在影壇中的地位,影片中的那些人也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物是人非。哥哥死了,美麗定格;再見靚靚在《疑情別戀》,她儼然已經是一位師奶,還是有點神經質的師奶;趙文卓倒是常常能在電視劇里見到,但不是滿頭白發就是披頭散發;B哥鐘鎮濤經歷的離婚破產,我再見到他時他已經是張版《神雕俠侶》中的歇斯底里公孫止。
人家說美人遲暮帥哥發福是人間悲劇。好在這悲劇是無法逃避的,既然如此,我也就心甘情愿的接受這一世間慘劇。但是,我見不得這些稀有的瑰寶自殘與被殘。我見不得靚靚眼里的透徹變成凝滯,我見不得趙文卓把自己那張清秀的臉弄得不倫不類。
再看這部電影,我總忍不住再看看再看看,然后永遠記住他們風華正茂的樣子。

味覺是個很奇怪的東西,那些看似普通而且無趣的食材,放進嘴里就會有別樣的感覺。香有不同的香,甜有不同的甜,層層疊疊,好似沖浪,一波接著一波高低起伏,High到頂點。有點象是癮君子,戒不掉而且還欲罷不能。
《滿漢全席》講的就是做菜。中國菜不但講究原料刀法火候,更講求味道。所以第一次在電影院里看那些漂亮的宴席就開始想象味道,然后非常不雅觀的開始流口水,惹旁邊那些阿嬤一個個都斜眼看我還附加評論說八成是沒吃過什么好東西看見假的就流口水。好在那會還小,只理直氣壯的給自己打氣說流口水證明身體健康消化系統正常。
話講回來那不過都是為了掩飾畫餅充饑的尷尬,還真是沒吃過那些有著奇怪名字的菜肴。那時候也不知道電影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金玉滿堂》,這才是徐克心里的名字。畢竟《滿漢全席》聽起來太直白還有點高高在上大一統的感覺,比較起來,電影里奢華不已的宴席到真真是配的上《金玉滿堂》的名字。更何況再注意片頭字幕會發現那更是星光熠熠金玉滿堂。張叔平不做美術設計跑去和徐克一起設計菜式

很小的時候,電影頻道就會放這部電影。或許是趙文卓長得太過于白凈,因此我只記住了他以及他那軟糯的聲音,算是字正腔圓,心向往之。
小時候,記得住的莫過于幫助大叔恢復味覺的有趣訓練和比賽時各種好吃的。熊掌,猴腦,都是大家印象深刻的菜品。沒有什么過份的特技,那時的電影真的就是用表演和語言把劇情表現出來。甚至連評委,都是那么公正無私。放到現在,估計黃榮會去受賄吧?哈哈!所以,是不是覺得黃榮也沒有那么那么可惡了?
滿漢全席,滿與漢,背后是一種大團圓吧?與當時的賀歲主題,正好相應和。
重溫得真開心啊。這么好的喜劇電影,看過無數次再去看還是覺得流暢又純粹的開心。趙文卓嫩出水,靚靚美得明艷極了,39歲的老張天然20+臉,賣萌放電都可愛得要死。配角里居然還有謝君豪——這個以前真沒注意過。
徐老怪的節奏控制得真不錯,印象中零零碎碎看過好幾段,最近完整復習的時候還是覺得很精彩。很多橋段現在看確實俗氣了,但香港八九十年代的喜劇總是有種憨傻賣萌的純真,連反派都蠢得很可愛。
還有片中的情感點也很搭這個道理,張國榮在片中沒有見過真實的山口百惠

徐克導演早期的一部作品,其實我是一個聽不喜歡看香港老電影的人,畫面感實在是差,《滿漢全席》雖然在畫面上有那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粗糙,但是不同的是劇情感十足,是這部電影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張國榮、袁詠儀等大牌明星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為什么這部影片能在17年后的今天還經久不衰,每年央視還要在電影頻道重播這部作品?我認為,“吃”這個題材是最大的制勝點。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滿漢全席更是一直以來被冠以了中國飲食文化最具傳奇和領頭地位的角色,被拍成電影,當然不可能將滿漢全席的一百零八道菜全部展示出來,但是打小聽“蒸羊羔、蒸鹿邑、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長大的我們來說,哪怕見一見滿漢全席的菜也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而這部電影恰好滿足了我們從童年以來的夢想。
華麗的刀工,精美的冰雕、豆雕,各評委品嘗菜時享受的表情,中國的美食文化我們真只是接觸到皮毛而已。想起了小時看過的一部動漫《中華小當家》,雖然是島國制作的,但我想,那里面出現的菜肴在曾經的中國是真的存在過的吧。

金玉滿堂-----張國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0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