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張騫義無反顧,踏上了西去的探索征程,才有了一個帝國沿著河西走廊金戈鐵馬的生動歲月,和這條通道日后的別開生面。從走廊東西兩端,同時走來的學者和僧人,攜帶者古老的典籍和經書,穿越亂世動蕩的年代,思想和信念依然生生不息。儒家與佛教的光芒沿著這里照射到整個東亞。而東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也讓河西大地變得博大、寬容。河西走廊像一個楔子,揳入了中國廣袤的西部。和平的使者紛至沓來,以會談與結盟的方式奠定了今天的中國版圖。身處廣袤西部和遙遠歐洲海岸的人們,也懷揣著對未來生活的期望

——隨筆而已——
第三集:驛站
常惠二十多年奔波西域的時光,也染白了懸泉置置嗇夫的頭發
為邊疆嘔心瀝血的解憂公主最終得以在故鄉終老,落葉歸根
三上屯田奏的趙充國不會知道兩千多年后“屯墾戍邊再一次成為二十世紀中葉新中國的國策,歷史就這樣構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重疊”
這一集的臺詞功力,故事的敘述和動線的掌控簡直封神了…
第四集:根脈
臨松薤谷的三代傳承,儒家賢達的風骨,歷史長河淹沒了那些“非我莫屬”的少年意氣,學而優的儒人也不能總可以兼濟天下,但毋庸置疑的是

河西走廊、絲綢之路、涼州、甘肅、敦煌、玉門關,一個個地理上的標簽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看著自己地圖上的標記,中國的某一個角落在此時有了生命力,甘肅那只“玉如意”就像一個紐帶連接著昔日的西域、如今的新疆。佛、儒、長安,政治和宗教的交融在河西走廊上顯得更加明顯。
從公元前的漢開始,神秘西域和河西走廊就綁定在一起了。從張騫的臥底西域踩點,到霍去病收割匈奴,拿下流傳至今的“軍馬場” -- 張掖草場(張掖: 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背后的漢武帝也值得一提,再到建立驛站完成西域交易
這一集我關注的點在讀書人的追求把,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以我對自己的了解,我不愛讀書,也不是什么讀書人,我只是個俗人,想想這些年我看過的書,無非是人物傳記或者是說教型的書籍,我沒有那么深刻的儒學,禮教的概念,影片里提及的文人追求寧靜,一心向學的心態,我想我可能沒有過,兼濟天下更談不上,我也沒有這樣的抱負。我有的可能更多的是追求心靈上的寧靜,一種平和的心境。
影片里有提及到文人與政客,文人和政客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呢,大概是文人這種屬性的人是一個輔助的角色

10集的紀錄片斷斷續續看了一個月,從博一的期末到在海外的首個春節。經常在下午打開B站,國內時間是凌晨,竟也總有幾個人和我同時在看。
看到張騫在匈奴輾轉多年終于回到了長安,作為一個在漢城湖邊和我媽度過數個晚飯后時光的陜西人,瞬間淚崩。
從衛青、置嗇夫、到鄂本篤,每個大人物與小人物的故事,或多或少與博士生涯有所映照,所以寫英文論文的間隙,看這個總能續點命。
左宗棠帶著棺材穿過嘉峪關的時候,可能沒有想到百年后北美最流行的中餐是“左宗棠雞“。
還剩最后一集時,上一門課

好看的紀錄片片 紀錄片《河西走廊》解說詞(四) | 根 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