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渾濁的畫面,晦澀的鏡頭,長時間的人物面部特寫。沉默的剪影。反復出現點香煙鏡頭。交錯的故事線和利落干凈的描述。婁燁的作品承遞的一貫風格,光給的很暗,大半畫面潛藏在陰影中,不展的眉目,緊閉的雙唇,突來的死亡和毫不留情的現實刻畫。
要耐心看到三十分鐘以后,作品的味道才會慢慢出來。這樣的作品,必須持有耐心。
是抗戰的大氛圍,影片通篇充斥抗日游行的口號。單純的中國女孩在這個時期背景下與日軍男青年互生情愫,注定了這是個悲哀絕望的故事。穿錯外套的劉燁被卷入無情血腥的暗殺事件,失去了心愛的女友,在鏡頭前他長大嘴巴,長大眼睛,無聲地扭曲整個面部,那是一種難以用文字描繪的地域般的恐怖。章子怡扮演的辛夏本名叫丁慧,但辛夏是一個異常美麗的名字。昔日滿臉煤灰綁著兩條蓬亂辮子的女孩,在目睹哥哥死亡之后,成為冷酷的殺手。暗殺組織的目標是一個叫松本的老頭。當日的日本男青年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卻是松本的手下。他的任務,是剿滅這個暗殺組織。
故事并沒有什么新意,關于戰爭的故事都是同樣猙獰而殘酷

對于大多數人來講,擁有光鮮美麗的外表總是會惹人羨慕的。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愛情》這么名字的歌時,她也會穿上鑲邊的旗袍,化濃烈的妝,站在聚燈光下,用何等惹人憐愛的姿態去唱——得不到你的愛情。把臺下的人羨慕得一塌糊涂。
但這只是我的想象。電影里的確有這首歌,一副橫空出世的氣派,很有點驚艷的效果。那是在劉燁和李冰冰,在自個兒的家里,靜靜地相擁而舞的時候,收音機里傳出來這么一首歌,在熱鬧騰騰的爵士樂器前倒吟出了這么一句歌詞:得不到你的愛情。
婁燁電影里的人為什么都這么克制——安安靜靜著的時候卻擴張出一種歇斯底里。爆發起來的話也是舒緩而優柔,但還是會讓人措手不及。
電影是一個月前看的,因為隨便記錄了些零碎的語句,丟了可惜,所以現在便把它們整理成一篇。現在來回想這部電影,最難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個日本人懷里跳舞時,聽到她方失敗的消息后的表情。我知道她在表達一種最為深重最為龐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緒稍微融進去一些的時候,她的悲痛開始旋轉,隨著她的舞步。然后我又被轉了出來。
革命就是做愛哈。
這部片子應該是5年前看過的了。看之后就很難忘,不是別的,是覺得婁燁太矯情了。
跟他所有的片子一樣,在緩慢的5000年的人文關懷似的黑暗的開端之后,就是一個低調但是又喧囂無比的“婁燁作品”,很多人看著,我的媽呀,這是自己的風格呢!哈哈,這就是套子,婁燁大師一定曉得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牌子都是名牌,不是所有的名牌都質量好,好比,這“婁燁”作品,就頂多是一個鞋子里面的“雙星”。
別弄太沉重,總讓國家廣電總局禁你的片子,這名氣來得太詭異了,大家過不了多久就會不買你的賬的,因為,審美總是獨立的。

關于“第六代”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他們的作品題材似乎總是能和“底層”、“邊緣”、“非主流”、“地下”、“另類”這樣的詞語關聯起來。其實,并不是中國導演刻意選擇了“邊緣”與“另類”,而是在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任何“個體”都必然淪為“邊緣人”。于是,在“個體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體”只能捉襟見肘地從“現實主義”、“麻木看客”、甚至“仁愛”這樣陳舊的資源中勉強尋找解讀電影的可能性。國外獲獎曾經可以(在“主流媒體”那里)成為中國電影品質的證明(想想當年的《紅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賈樟柯是前衛的”這樣的論斷),但是在觀影智商屢遭電影羞辱之后,惱羞成怒的“主流媒體”終于摒棄了這個在他們知識體系中唯一稍微靠譜的評價標準。于是我們看到,對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體”總是干巴巴地使用著“雖然…但是…”句型。在“雖然”后面,他們心虛地寫上一些“同情勞苦大眾”、“敢于觸及部分現實”、“有一定現實意義”之類不痛不癢的廢話;在“但是”后面

紫蝴蝶:2003推薦,看的時候,一直讓我想起貝爾托魯奇的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