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55歲時,決定與眾弟子周游列國,他對追隨他的弟子說:不知這條路要走多遠,走多久,遇到多少的苦難,而他的弟子們都堅持伴其左右。在其周游中,遇到壞人,遇到圍困,遇到嘲笑,遇到只剩一碗薄粥,而在這些困境之中,他說,雖然遇到困難,但是,絕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和理想。
我們從小就開始讀《論語》,從《論語》中汲取中國傳統精神的精髓,而孔子用他一生的言行,為后世之人樹立了榜樣,他對理想的堅持,對大道的追尋,對仁政德治的追求,雖然他歷經磨難,但是,理想從沒有降低。

情節過于急促,有種急于告知觀眾結果的感覺,對這樣類似人物傳記或史實再現的舞臺劇來說,明顯是定位錯誤;人物感情張力不夠;刻意煽情;套路化敘事太陳舊;臺詞過度依賴典籍,引用部分太過蒼白,原創部分毫無水準;一首詩被所有人反復誦讀,再好的詩也禁不住這樣大寫加粗,讓人嚴重懷疑編劇的語言功底。臺詞這么重要的部分算是瞎了;撒貝寧的存在更是讓人不停地出戲,看得人煩躁。除了構思和服裝較好,最核心的內容、最吸引人的東西沒拍出來,可惜了。

典籍里的中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