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典籍里的中國》,淺顯了解了《永樂大典》的歷史,徹底被像陳濟一般不求功名利祿,只為傳承文化的讀書人折服。
一萬一千四百冊,四億七千萬字,本末精粗,粲然備列,在只能用大腦和雙手整理古今智慧的時代,他們用“一邊在手君無怪,曾點蓬山四庫書”的純粹,終成萬世之作。
“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我似乎在陳濟身上看到了王守仁封身心于自然,終頃刻頓悟的豁然開朗,看到了司馬遷獄中忍辱負重,嘔心瀝血成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更看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
《永樂大典》:陸游:買地孤村結草廬,蕭然身世落樵漁。一編外手君無怪,曾典蓬山四庫書。明代大儒陳濟過目不忘,深藏功與名,不求官不發財只為編纂教讀書人讀書的大書,以一介布衣領銜《永樂大典》都總裁,帶領千余學士編纂史上最大的類書,真乃讀書人中讀書人,時譽為“兩腳書櫥”(原來是讀書人最高稱謂)。陳濟:“我即是書,書即是我。”以韻統字,以字系事。
《越絕書》:“絕”乃“勾踐時”,是越國勾踐時代的歷史,乃地方志之始祖。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越國先祖大禹于揚州絕地求糧

之前每一集都看,正好在給學生講朱自清的《經典常談》,第一篇就是《說文解字》。昨晚看完后,很感謝編劇組沒有把各種民間傳說放進許慎的故事里。其實許慎作為戲劇人物,不太好表達,和往期相比,戲劇創作難度比較大。因為許慎史料記載少,一生就是潛心著書,沒有什么戲劇沖突的點。昨晚的節目看完,還是挺好的,編劇把故事的核心放在《說文解字》最為了不起的分部編類上,再借此表現許慎的治學態度和性格,典籍和人物都立住了。
當然陳曉的表演也是加分項

《典籍里的中國 第二季》珠還合浦,歷劫重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3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