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來,逐步地自己成熟以后,回過頭來看,如果你所有要去努力的原因,完全是對于一種結果的渴望,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楊揚
采訪中看起來非常不經意的一句話,鏡頭一閃而過,說別的去了,但我覺得這句話或許是本期內容中最深刻的部分。
從事互聯網、電商行業的朋友可能深有體會,很多公司可能三年五年就由盛轉衰,而我本人也經歷了幾家創業公司的起起伏伏,所以對于運動員們退役后的焦慮迷茫非常理解,特別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結束時發現好像也沒有得到些什么,也不曉得自己以后到底何去何從

自然災害要比人禍好對付得多(節目開始不久的這一句,歪打正著,放在目前的情勢下,真是太讓人唏噓了。此時,葛老師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將近一個月了,據他自己說,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國、日本和歐洲瞎逛的照片,假裝在旅行——摘錄者按)。
任何預言對于我們搞歷史的人來說,都不大靠得住。
形勢比人強,思想總是無力的。我們能做的是把它往遠處推一下,把它放在一個更大的坐標里去看。
過去太多人強調中國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種,一衣帶水。其實我覺得,現在更應該強調的是中國和日本它有什么結構性差異
是的,很難,要改變這些局面非常難。千萬的家庭,千萬的問題。
從某方面來說,我們的確是失去了很多(認為的)可能性,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每一代都有那一代的困擾和機會。至少,至少我們大部分情況下不再為了溫飽而擔心,前提是,只要我們愿意去做。只是“商品消費”時代給了我們太多的“空頭支票”,太多的虛假承諾,這是我們著重著重需要看清楚的地方。
節目中有一幕:
吃飯時,有個男生侃侃而談。男生說“希望有一個可以一直從事下去的東西,但前提是滿足第一點(安居樂業)

帶著偏見提問。
這季對談的人物更加“冷門”,這個節目似乎也更加小眾了。許知遠的提問方式更加溫和,而且更少站在知識分子普遍的右傾立場來詢問,他是帶著偏見和個人目的進入陌生世界的,而這樣的視角與觀眾達到了一定程度的一致,雖然觀眾更多的是對陌生世界的無知。當問題被提出時就天然的帶有偏見,只有在不斷深入了解之后這些偏見才會消失,切實地感知世界的真實,我想這也是十三邀的意義之一,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更大的更加不察覺的偏見也相應形成。
以1.5倍速聽,沒有深刻的印象,也沒有引發必要的思考

【十三邀 第六季】高能預警片 他們視野里的世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