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看常規戰爭片的心態去看,一定會失望,全片幾乎都沒放過一槍!甚至敵人都沒有出現過!但卻又總是會人有些讓念念不忘的感覺!經過好長一段時間,還是不容易忘掉,在一個人的時候,總會突然的想起,然后又重新翻看,明明全部的過程都很清楚,但還是會吸引到我一直慢慢的看完全部,真的有點難找到原因!可能因為就是真實吧!首先是真實的故事,然后是足夠真實的敘述方式,有點像在看一部紀錄片似的!一部...真實的,有細節展現的記錄片。
本片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戰爭片。他探究的戰爭本質同以色列戰爭片《波弗特》如出一轍:對即將來臨的死亡的恐懼。
戰爭是一種必然和偶然的矛盾體。所有參戰人員都有面對死亡的必然性,卻又總因為死亡的偶然性而產生一種安全的錯覺。《波弗特》講述的是每日定期來到的火箭彈襲擊,慵懶的火箭彈、失準的火箭彈,可是面對火箭彈確實必然的,這就是士兵的職責。本片也是如此,勿入雷區的士兵們,知道面對死亡,可是又必須去面對這種50%的偶然性。
當然,本片比前片缺少了對這種宿命和選擇的探討,而主要聚焦于這種恐懼,所以令本片失色不少。但是他對恐懼的刻畫卻超過前片,成了一部希區柯克式的驚悚片。化妝是令本片突出的一大元素,血肉的真實展現。有一個細節是一個士兵把粘在自己頭上的同伴的肉皮拿掉,導演并沒有特寫這個動作,令其更加真實。我必須承認,本片給人造成極大的不適感。連我這種喜愛血腥的人都被那個腋下的傷口刺激到了。
最后結尾處的處理很有趣,對于他們來說寸步是死亡的場地,飛行員卻毫無畏懼踩來踩去,醫生還呆在原地

這部影片,沒有什么很濃的英雄主義色彩,就是一片埋著地雷的山坳里,一人受傷,大家救助,本以為還會穿插與恐怖主義者斗爭,槍戰之類的,結果沒有,有也只是點名場景,烘托這些士兵的緊張情緒,戰地醫生,救死扶傷,看著一個個倒下,無奈,特別是用背包去砸地雷,走出一條路,中途卻又有士兵受傷,影片總之很震撼人心。

舊戰場上除了刻意埋下的地雷,通常還有更多的未爆彈,也叫UXO
一批彈藥投放出去,可能百分之九十實現了引爆,剩下的可能一直沉默也可能十年后來一下
世界上最大的UXO應該在梅西納,一戰英國人挖了21個坑放炸藥,起爆19個,四十年后被閃電又引爆一個,剩下一個現在還不知道在哪 (所以據說當地房價很便宜!)。這些比單純的地雷就危害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扯遠了....
那么教科書上是怎么教導無專門設備的步兵小隊走出此類問題的呢?
首先假定存在不止一顆地雷,因此全員保持原地不動。
縱隊巡邏的小隊如果遇到襲擊會通報contact并立刻打散隊形組織反擊,但是如果通報口令是mine,那么所有人都要立刻保持原地不動,無論發生什么。
其次一部分人原地向后開辟通道,一部分人接近傷者。
在沒有探雷器的情況下就只能借助刺刀等隨身攜帶的單兵工具,刀刃水平地以不大于30度的角度扇形搜索逐步開辟一條接近傷者的通道,如果遇到硬物則在接觸點挖掘,以識別是石塊還是人造物。
向原路線后退50米以前假定自己仍身處雷區,后退50米以后可以解散隊形。

三星半,恐慌絕望的氣氛營造非常好,觀眾身臨其境,算是獨出心裁的戰爭片。寓意也很不錯。英國人來的目的很含糊且配給明顯不足(對英國參戰的質疑),美國人倒是目標清晰裝備精良;害死人的不是當下的戰爭,而是二十年前的戰事。戰爭的恐怖、殘酷、不義和傷痛,表達得含蓄深刻又恰到好處。英式的話癆,對于喜歡這種類型的關注也相當有吸引人。弱在人物塑造,除了軍醫其他都面目模糊,這是與優秀作品的最大區別。好電影寥寥幾筆的小角色也可以印象深刻個性鮮明。

“卡賈基”說點紙上談兵的東西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2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