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7144
【火燒圓明園】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以前每晚守著電視臺,最怕它放一些很老很老的香港古裝電影,沒一個認識的演員而且裝扮什么的我都不喜歡。
這部也不算很久遠了,(雖然也是近四十年前電影了),因為有梁家輝才去看的,其實現在很少有機會可以看到這種題材的電影了。有幾個情節印象很深。
使臣和英法聯軍在通州和談:
:“貴國等進京面圣,要遵守我們的禮節。我們自王公大臣以下,面見皇上要三拜九叩的。”
:“我非中國之臣,為什么要跪?”
:“乾隆年間,貴國使臣為了見皇上的禮節,也曾堅持了一個月,最后還是單膝下跪了。”
李翰祥大導演的劇,當時不懂大導演的意義,只知道劉曉慶演的。
看過之后卻對梁家輝無比感興趣,覺得這個演員好有氣質,超凡脫俗,很是與眾不同。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屈辱史,這點毋庸置疑。大概一個國家,到了積重難返的時候,能夠維持茍延殘喘就是了不起的本事了。
從政府到老百姓的無奈和屈辱,難以用言語表達。明明亂世,卻沒有時勢造英雄,沒有英雄輩出,千瘡百孔,除了爛透別無他法。
咸豐二年(1852年),頗有姿色的葉赫那拉氏玉蘭被選進宮冊封為貴人,由于歷史上葉赫那拉與愛新覺羅兩家族有宿仇,玉蘭起初不得咸豐的寵幸,但善于心計的她終以一曲哀怨纏綿小調和傾城美貌將咸豐緊緊捆綁,被冊封為懿嬪,又因生下兒子載淳,被進封為懿貴妃,地位一時除皇后外,無人可及。 清宮各嬪妃爭寵、咸豐耽于享樂之時,覬覦大清財富良久的英法等帝國對中國屢次發兵侵犯,膽小怕事的咸豐在肅清等八位大臣的規勸下,丟下舉世聞名的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以“秋獵”之名攜帶眾嬪妃逃到了熱河行宮
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講述了英法聯軍借助軍事上的勝利進駐北京城燒殺搶掠并焚毀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的故事,回顧了那段中國人不堪回首的屈辱記憶,并警醒國人痛定思痛,奮發自強。
影片獲準在紫禁城實景拍攝,大氣的場景加上精良的制作,使得《火燒圓明園》具有了一種接近歷史的真實感。
影片的敘事在慈溪與圓明園之間的搖擺不定以及突兀的旁白是本片的兩個遺憾。
當年極一時之盛的大投入,迷幻的圓明園大水法得以再現,而且拍攝時也是一炬焚之的,隱約記得還引起爭議。
80年代初有幾部合拍片都是在文保單位中實景拍攝的,蓋當時洋人和港人都還是罕物,廳級干部都見不上幾個洋人活體,自然倍加珍視。對境外人士這種高級生物是無原則的恩榮疊加,唯恐款待有差而傷及兩國人民的交好,至于文物是否損傷尚不在黨工考慮范圍之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末代皇帝》、李翰祥三部曲都是直接踩丹陛坐寶榻。拍攝之虞當然不在這些坐一坐踩一踩,而是必須在隱蔽處架設光源音效、布設電線,炙烤和釘眼就是常見的硬傷。最典型的《馬可波羅》,長陵祾恩殿是遠比太和殿乾清宮更寶貴的明初金絲楠木重檐廡殿建筑,被意大利仔隨意在梁柱打釘架燈,涂抹膩子膠漆等,且還態度輕慢,烤痕釘傷就永遠烙上了永樂川廣大木。想來也是該的,演職人員自然只對藝術效果負責,這大木構是國之至寶他們不會也不想知道,國寶你們干嘛不善加保護還讓我們進來拍片?
轉回來。初看此片時還是黑鐵時代的小學生,視野未開
好一部歷史影片,國仇家恨必不能忘!看我大天壇,大故宮,圓明園,錦繡輝煌!可憐了那些在戰場上廝殺的真漢子,前腳戰場硝煙滾滾,后一個鏡頭就是桌上桌旁的錦衣玉食,人的生命卻不如盤子里的一顆花生米,布菜的奴才在咸豐的注視下成為被操控的棋子,家國百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抵抗的義士又怎能抵擋得住熱槍熱炮,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惡可恨!在湖南旅游也看過當地的表演,壯士出征,熱血男兒卻是冰涼的尸體歸來。還有開頭那一段登基大典太有氣勢了,末代皇帝也不過如此
【火燒圓明園】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kangshuodianzhi.org/zhonghe/vod-5287.html